成语拼音:néng yán qiǎo biàn
成语解释: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言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恰才灵壁之战,项王遣使征布会,布与龙且有隙,称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纵项王驰还……破项王必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善于言辩
繁体字形:能言巧辯
英文翻译:be skilled in debate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巧:1.心思灵敏,技术高明:巧干。能工巧匠。他的手艺很巧。2.(手、口)灵巧:心灵手巧。他嘴巧,学谁像谁。3.恰好;正遇在某种机会上:恰巧。偏巧。凑巧。巧遇。来得真巧。我一出大门就碰到他,真巧极了。4.虚浮不实的(话):花言巧语。5.姓。
辩:争论;说明是非、真假:能言善辩。不容分辩。
“能言巧辩”是一种怎样的能力?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个人说话条理清晰、反应敏捷,甚至能在复杂情境中用语言巧妙化解矛盾。比如成语“口若悬河”,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滔滔不绝、逻辑严密的状态。假设你看到同事在会议上被质疑方案漏洞,他却能迅速回应:“这个问题我们早有预案,比如调整资源分配或引入第三方合作……”这种临场反应就是“能言巧辩”的典型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能说会道的人一定更占优势吗?”答案并不绝对。比如成语“对答如流”常用来夸赞人思维敏捷,但如果内容缺乏深度,反而会显得“华而不实”。比如面试时,候选人若只会用漂亮话堆砌简历,却讲不出具体案例,面试官很快就能识破——这就是“巧言令色”的负面例子。所以真正的“能言巧辩”必须建立在真诚与专业的基础上。
为什么语言能力在现代社会如此重要?观察身边那些高效沟通的人会发现,他们往往善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例如朋友间发生误会时,一句“我理解你的顾虑,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可能比直接争辩更有效。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舌灿莲花”,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练习表达逐渐培养出来的。
个人认为,能言巧辩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连接”。古人用“三寸不烂之舌”形容纵横家苏秦张仪,本质上是通过语言促成合作或避免冲突。现代社会虽然少了些戏剧性,但在职场汇报、客户谈判甚至家庭教育中,清晰表达观点、准确传递信息的能力始终是刚需。就像用“妙语连珠”活跃气氛的团队协作者,往往能让工作推进事半功倍。
需要警惕的是,过度依赖语言技巧可能适得其反。成语“言多必失”提醒我们:再精彩的表达也要配合实际行动。见过某些销售员用“舌绽莲花”说服客户购买产品,却因后续服务不到位失去信任。这说明真正的沟通高手,既要懂“巧辩”,更要有“践行”的担当。毕竟,语言是工具,真诚才是底色。
培养这项能力没有捷径,但可以从小处着手。比如在表达观点时先说结论,再用“第一、第二、第三”分层解释;遇到不同意见时,用“你说得对,同时我想补充……”代替直接否定。这些具体方法,远比单纯追求“妙语连珠”更有实际价值。当语言成为思维的镜子,自然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辩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