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òu tiào shén jīng
成语解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成语出处:老舍《神拳》第三幕:“知县肉跳神惊坐立不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繁体字形:肉跳神驚
英文翻译:shudder wiht fear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跳:[tiào]1.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跳跃。跳水。跳荡。跳跶。跳高。跳远。跳舞。弹(tán)跳。暴跳如雷。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2.越过:跳班。跳棋。跳槽。3.一起一伏地动:心跳。眼跳。心惊肉跳。[táo]古同“逃”。
神:1.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神位。财神。无神论。多神教。2.神话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料事如神。用兵如神。3.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神妙:神速。神效。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4.精神;精力:凝神。费神。聚精会神。双目炯炯有神。5.神气:神色。神情。瞧他那个神儿,准是有什么心事。6.聪明;机灵:瞧!这孩子真神。7.姓。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最近有个读者问我:"肉跳神惊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比如当你在深夜独自行走时,突然听到灌木丛中传来窸窣声,这时候说"后背发凉、肉跳神惊"就特别贴切。这种用法既描绘了生理上的颤抖,又传递了心理上的恐惧,比单纯说"害怕"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心惊胆战'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形容恐惧,但"肉跳神惊"更强调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反应。就像坐在过山车俯冲时,你既能感受到心跳加速的生理反应,又伴随着"要掉下去了"的心理恐慌,这种复合型恐惧最适合用这个成语。
我曾在公司年会上见过这样的场景:新入职的实习生第一次做述职报告,拿着激光笔的手不停颤抖,投影幕布上的红点像失控的萤火虫。这时候老同事开玩笑说:"看把孩子吓得肉跳神惊",既缓解了紧张气氛,又准确描述了新人的状态。这种职场中的善意调侃,反而比直白的鼓励更让人放松。
有朋友疑惑:"这个成语会不会太夸张?"其实要看语境。当你在鬼屋探险,同伴突然抓住你的脚踝,事后说"刚才真是肉跳神惊"就恰到好处。但如果是看到茶杯打碎就说这个词,反而显得小题大做。就像做菜放盐,关键要掌握分寸。
记得去年写悬疑小说时,我这样描写主角:"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灰尘在月光里起舞,后颈的汗毛突然集体起立,这种肉跳神惊的体验让他僵在原地。"有读者反馈说这段描写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寒意,这说明准确使用成语能激活读者的通感记忆。
现在你可能会想:"这个成语适合正式场合吗?"其实它就像西装上的胸针,在演讲稿或公文里偶尔使用能增添文采,但不宜过多。比如在安全教育讲座上说:"看到交通事故现场照片时,那种肉跳神惊的感觉就是最好的警示",既专业又生动,比干巴巴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最后分享个观察:现代人越来越依赖"吓死宝宝了"这样的网络用语,反而让"肉跳神惊"这类成语显得珍贵。它们像传家宝首饰,平时收在盒子里,遇到合适场合佩戴,瞬间就能提升表达质感。下次遇到真正震撼的场景时,不妨试试这个沉睡在词典里的宝藏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