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òu
  • tiào
  • xīn
  • jī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òu tiào xīn jīng

成语解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肉跳心驚

英文翻译:shudder with fear

肉跳心惊的意思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跳:[tiào]1.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跳跃。跳水。跳荡。跳跶。跳高。跳远。跳舞。弹(tán)跳。暴跳如雷。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2.越过:跳班。跳棋。跳槽。3.一起一伏地动:心跳。眼跳。心惊肉跳。[táo]古同“”。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成语评论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独自在家,突然听到窗外传来奇怪的响动,一瞬间心跳加速、头皮发麻,仿佛每个毛孔都在预警。这种真实的生理反应,恰好能用"肉跳心惊"精准概括。

比如同事小王分享过一段经历:"那天加班到凌晨,整层楼只剩我敲键盘的声音。突然头顶的灯管开始闪烁,后背瞬间渗出冷汗,真是肉跳心惊地抓起包就往外冲。"这种描述立刻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的惊悚场景,但现实中的"肉跳心惊"往往源于我们对未知危险的直觉判断。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关键在于它用肌肉颤抖与心脏紧缩的生理现象,将抽象的不安具象化。就像古人用"芒刺在背"形容坐立难安,现代人看到"肉跳心惊"时,大脑会自动调取类似的感官记忆。

上周在咖啡厅听到两个高中生的对话很有趣:"明天要当着全校演讲,我现在就开始肉跳心惊了!""你该学学老张,上次他忘词站在台上傻笑三分钟,反而成了校园传说。"这说明当代年轻人已灵活运用这个成语,既形容突发惊吓,也调侃日常焦虑。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生动性在于它跨越了时代隔阂。虽然现代人很少遭遇野兽突袭或战乱威胁,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工作变故或重要考核,我们依然会体验相似的神经紧绷状态。就像智能手表测出的心率曲线,忠实地记录着每次"肉跳心惊"的峰值时刻。

试着观察生活里的细节:快递员在倾盆大雨中护住包裹冲刺时皱起的眉头,新手父母听到孩子初次咳嗽时交换的紧张眼神。这些现代场景里的"肉跳心惊",本质上与古人面对未知危险时的警觉一脉相承,只是刺激源从豺狼虎豹变成了生活压力。

下次当你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时,不妨把这个成语当作情绪量尺。它提醒我们:人类对危险的感知本能从未消失,只是转化成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预警系统。承认这种本能的合理性,或许能让那些"肉跳心惊"的时刻,变成认识自我的特殊契机。

肉跳心惊的造句

  1. 造句 肉颤心惊肉跳神惊肉跳心惊丧胆亡魂三魂出窍。
  2. 造句 这套路金天雷一点也看不清,顿时,手忙脚乱,肉跳心惊。
  3. 造句 在山脚下观战的众人看得肉跳心惊,脸色发白,纷纷朝苏木看去。
  4. 造句 我低着头肉跳心惊的想着老师会怎么处罚我。
  5. 造句 刘某毛骨悚然肉跳心惊,跳下床来奔门而出,张某紧跟其后,穷追不舍,一路追逐了几里路之远。
  6. 造句 再说我这几日,肉跳心惊,不知为了何事?
  7. 造句 尖锐的手机铃声打断了黎洛薇的哭声,来电显示那一串熟悉的号码,如同夺命的咒语,顿时让她肉跳心惊!繁华街头,一辆银色帕加尼超跑平稳的停在一家婚纱摄影楼门口。
  8. 造句 黑子更是谈虎色变,想起林凡那诡异的笑容如同见鬼蜮般肉跳心惊,这是他出道以来受伤最严重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