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án
  • w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án wén rù lǐ

成语解释:繁:杂而多;文:仪式;缛:繁重。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成语出处:唐·元稹《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于南郊,谒清宫,朝太庙,繁文缛礼,予心懵然。”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分句;比喻烦琐、多余

繁体字形:繁文縟禮

英文翻译:Red ceremony

繁文缛礼的意思

繁:[fán]复杂;繁多:纷繁。繁星。[pó]姓。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缛:烦琐;繁重:缛礼。繁文缛节。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成语评论

提起“繁文缛礼”,许多人会联想到复杂的仪式或冗余的规矩。比如,有人吐槽公司年会:“明明只是内部活动,却要提前三天彩排、定制统一服装,连鼓掌节奏都有要求——这种繁文缛礼反而让大家放不开手脚。”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明知繁琐却依然遵循?

举个例子,亲戚婚礼上,新郎新娘需要完成跨火盆、拜天地、敬茶改口等十几道流程。新娘悄悄抱怨:“这些环节既耗体力又费时间,但爸妈说少了会被议论‘不懂礼数’。”这里就揭示了核心矛盾——传统习俗承载着文化认同,可过度形式化会让参与者身心俱疲。此时不禁要问:我们维护的到底是文化精髓,还是形式主义的空壳?

在工作中,某团队每次汇报必须用固定模板,连字体字号都有严格规定。新人小李提出:“内容质量更重要,格式能否灵活些?”领导却摇头:“统一格式体现专业度。”这种场景让人反思:当规则本身成为目的,是否违背了制定规则的初衷?个人认为,真正的效率提升应当允许在框架内保留个性空间。

有趣的是,年轻人正用新方式破解困局。朋友聚会时,有人提议:“别搞轮流敬酒那套了,咱们玩桌游更能拉近距离。”结果当晚欢声笑语远超以往。这说明,精简流程反而可能激发更真实的互动。或许关键在于区分“必要仪式”和“冗余动作”——前者传递情感价值,后者徒增负担。

观察这些案例会发现,繁文缛礼的存在往往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就像有人坚持“宁可多做不可少做”的心态,本质是担心简化流程会带来负面评价。但换个角度看,适度简化恰是对参与者时间的尊重。毕竟,真诚的心意不该被层层包装淹没,高效的合作也不该被刻板程序束缚。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某社区的中秋活动给出启发——保留赏月、吃月饼的核心传统,同时取消繁琐祭拜流程,改为环保灯笼DIY。这种既保留文化符号又注入时代活力的做法,或许正是破解形式主义困局的一把钥匙。

繁文缛礼的造句

  1. 造句 她计划避开官僚体制下的繁文缛礼。
  2. 造句 平日官场的繁文缛礼固然管不了那么多,但君臣之义,臣还是看得颇重的。
  3. 造句 刹那间忘却了所有的繁文缛礼,直勾勾地盯着采菱,见她双腮潮红,眼波流动,一副不胜娇羞的媚态。
  4. 造句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5. 造句 我实在受不了这套繁文缛礼了,亏你一直能忍得住。
  6. 造句 申不凡对老头子那一套文绉绉的繁文缛礼不太习惯,问道:“向导请好了没有?公主说过,她虽然亲自跑了一趟中原,可要沿原路返回,却不熟悉路。
  7. 造句 他在母亲怀抱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恭维几句,然后吮吸。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礼撑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他们浅薄的牙慧使傻瓜和聪明人同样受他们欺骗,可是一经试验,他们的水泡就爆破了。
  8. 造句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或是在微曛的旷野里徘徊,或是在暗蓝的海波上腾跃,撒克逊浮华的繁文缛礼,不合我生来自由的意志,我眷念坡道崎岖的山地,我向往狂涛扑打的巨石。拜伦 
  9. 造句 要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话,你就可能复制到一些危险的模因,比如跳崖自杀或沉溺于无聊的繁文缛礼。
  10. 造句 微臣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雅的东西里也有过时的俗套,如繁文缛礼,烦言谦辞之类的俗套,就应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