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ù lǐ fán yí
成语解释:指烦琐的礼仪。
成语出处:明 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其于尘俗奔走、缛礼烦仪之事,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礼节繁琐
繁体字形:縟禮煩儀
英文翻译:Red tape
缛:烦琐;繁重:缛礼。繁文缛节。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烦:1.烦闷:烦恼。心烦意乱。心里有点儿烦。2.厌烦:耐烦。这些话都听烦了。3.使厌烦:我正忙着呢,你别烦我了。4.又多又乱:烦杂。要言不烦。5.烦劳:有事相烦。烦您给带个信儿。
仪:1.人的外表:仪表。仪容。威仪。2.礼节;仪式:司仪。行礼如仪。3.礼物:贺仪。谢仪。4.倾心;向往:心仪已久。5.姓。6.仪器:仪表。地动仪。半圆仪。
“缛礼烦仪”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一个例子:公司年会上,老板要求员工按照传统流程逐一敬酒、致辞、合影,全程持续三小时,同事私下吐槽:“这些缛礼烦仪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大家轻松聊天呢!”
为什么人们会反感“缛礼烦仪”?其实核心问题在于:过度形式化的礼节是否真的有意义?比如婚礼中,新人被要求完成几十道传统仪式,甚至凌晨三点起床准备,许多年轻人抱怨:“我们更想要一场简单走心的婚礼。”可见,当仪式变得繁琐到掩盖本质目的时,反而会消耗参与者的热情。
换个角度想:传统礼仪完全无用吗?当然不是。比如日本茶道中的固定动作,最初是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也承载着文化记忆。关键在于“度”——当流程服务于情感或文化价值时,它是有生命力的;若沦为机械化的表演,就成了成语所批判的“缛礼烦仪”。
我观察到现代社会的有趣矛盾:一方面年轻人追求“极简生活”,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上古风礼仪教学爆火。这其实反映了人们既渴望挣脱形式束缚,又希望保留文化内核的心理。就像朋友说的:“我不介意给长辈敬茶,但能不能别让我跪足半小时?”
如何避免陷入“缛礼烦仪”?一个职场案例或许能说明问题:某公司规定会议必须制作20页PPT,导致员工把精力花在美化模板而非内容上。后来管理层改为“口述+3页重点摘要”,效率反而提升。这说明优化流程比盲目遵循传统更重要——仪式感应当像盐,适量提味,过量则苦。
下次遇到复杂流程时,不妨问自己:这个动作传递了什么核心价值?如果没有实际意义,或许就是时候打破“缛礼烦仪”的枷锁了。毕竟,最好的礼仪永远是让人感到舒适而非负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