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 tíng zhī kū
成语解释: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成语出处: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乞求别人援救
繁体字形:秦庭之哭
英文翻译:begging in tears for assistance in desperation
秦:1.周朝国名(前770—前221)。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770年周封秦襄公为诸侯。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朝代名(前221—前206)。秦始皇嬴政建立。建都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3.指陕西和甘肃。特指陕西。
庭:1.院子;院落:前庭。2.厅堂:大庭广众。3.司法机关审判案件的地方:法庭。开庭。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哭诉。放声大哭。
“秦庭之哭”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春秋时期,楚国被吴国攻破,大臣申包胥一路狂奔到秦国求救。他站在秦国王宫的台阶上连哭七天七夜,终于打动秦王出兵。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人在绝境中拼尽全力求助的精神。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哭”来表达求助呢?其实这里的“哭”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坚持。就像现代职场中,某个项目眼看要黄了,负责人连夜写二十页说明文档,拉着领导逐条分析——这种执着劲儿,不就是当代版的“秦庭之哭”吗?
再看历史上有趣的对照。南宋名臣文天祥被俘后,在元大都狱中写下《正气歌》,用笔墨代替哭声,同样传递着不放弃的信念。这说明“秦庭之哭”的本质不在于形式,而是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就像现在年轻人创业失败后,整理数据重新找投资人阐述价值,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精神。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现代社会。很多人遇到困难时,要么硬扛到崩溃,要么轻易放弃。其实像申包胥那样,该示弱时就示弱,该求援时就求援,反而是种智慧。上周看到邻居大姐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好的医疗资源,挨个咨询专家、联系公益组织,这不就是普通人的“秦庭之哭”吗?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里的“秦庭”早已不复存在,但人性中那份在绝境中迸发的韧性始终未变。下次当你遇到看似无解的难题时,不妨想想那个在台阶上哭了七天七夜的楚国人——有时候,带着智慧的坚持,比所谓的“体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