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āo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āo xū zhī kū

成语解释: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求外援

繁体字形:包胥之哭

英文翻译:Bao Xu's cry

包胥之哭的意思

包:1.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书。包饺子。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2.包好了的东西:药包。邮包。打了个包。3.装东西的口袋:书包。把零碎东西装进包儿里。病包儿。坏包儿。淘气包儿。4.用于成包的东西:两包大米。一大包衣服。5.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树干上有个大包。腿上起了个包。6.毡制的圆顶帐篷:蒙古包。7.围绕;包围:火苗包住了锅台。骑兵分两路包过去。8.容纳在里头;总括在一起:包含。包罗。无所不包。9.把整个任务承担下来,负责完成:包医。包教。包片儿(负责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围的工作)。10.姓。

胥:1.古代掌管文书的小官吏:胥吏。2.文言副词。皆;都: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哭诉。放声大哭。

成语评论

说起“包胥之哭”,你可能会一头雾水:“这成语是啥意思啊?”别急,咱们先讲个小故事。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为了求秦国出兵救楚国,在秦宫门口哭了整整七天七夜,最后把秦王都给感动了。这故事说白了就是“拼命求人帮忙”的极致版,所以现在用来形容那种不顾一切、豁出去的恳求。

举个例子吧,比如公司里有个项目快黄了,老王直接冲进老板办公室一顿输出:“这项目要是垮了,咱们部门明年都得喝西北风!”说完眼眶都红了,简直像现代职场版的“包胥之哭”。你猜怎么着?老板还真给他批了预算,这哭功不服不行!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现在都2023年了,这种老掉牙的套路还有用吗?”嘿,别说,关键不在“哭”这个动作本身。就像隔壁李婶为了孩子上学的事,天天给教育局打电话,虽然没掉眼泪,但那份坚持劲儿,活脱脱就是“包胥之哭”的精神内核——真诚和执着才是打动人的关键。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可能更讲究策略。就像我表弟想跳槽时,连着三个月给目标公司的总监发行业分析报告,最后人家直接给他内推了。你看,新时代的“包胥之哭”早就不需要真哭出声,但那种破釜沉舟的劲儿可一点没变。

要我说啊,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双面性”。既能提醒咱们别把希望全押在别人身上——毕竟不是谁都像秦王那么心软,但同时又肯定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可能性。就像上周我写方案写到凌晨三点,客户看完说了句“看得出你用心了”,这种时候就觉得,老祖宗的智慧还真有点道理。

说到底,不管是职场打拼还是生活琐事,遇到难关时该争取就得争取。不过咱得学聪明点,把“哭”换成更体面的方式,比如拿出数据说话,或者展示真才实学。毕竟现在讲究的是“有效努力”,你说对吧?下次遇到棘手的事,不妨想想申包胥的故事——当然,记得带上你的解决方案再去敲老板的门。

"包胥之哭"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