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o shǒu cāng yán
成语解释:皓:白色的样子;首:头发;颜:面孔。雪白的头发,灰暗的面孔。形容老年人的容貌。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午时牌》第一折:“相当初太公垂钓,伊尹耕锄,垂钓的皓首苍颜安社稷,耕锄的尽心竭力定寰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形容老年人的容貌
繁体字形:皓首蒼顔
英文翻译:Haoshoucangyan
皓:1.白;洁白:皓首。明眸皓齿。2.明亮:皓月。3.姓。“暠”
首:1.头:昂首阔步。2.领袖;领导人:元首。首长。3.最先;开始:首创。4.第一;最高:首要。首席代表。5.告发:自首。出首。6.量词。用于诗歌、歌曲等:一首诗。民歌百首。
苍:1.青色(包括蓝和绿):苍松翠柏。2.灰白色:苍白。苍髯。3.指天或天空:上苍。苍穹。4.姓。
颜:1.面容,脸色,脸面:容颜。开颜。颜面。颜色。笑逐颜开。鹤发童颜。2.色彩:颜料。五颜六色。3.姓。
皓首苍颜,形容人年老而头发花白、面容沧桑的样子。这个成语常用来刻画历经岁月沉淀的长者形象,既带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也暗含对生命厚度的敬意。例如:“茶馆角落里坐着一位皓首苍颜的老先生,他摩挲着泛黄的书页,眼角的皱纹里仿佛藏着半部城市变迁史。”这样的场景描写,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人物背后的故事张力。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老年人身上吗?其实不然。在文学创作中,皓首苍颜偶尔会被用来比喻历经风霜的事物。比如:“那座皓首苍颜的石桥横跨河面,青苔爬满桥墩,百年来默默见证着两岸人家的悲欢离合。”这里将石桥拟人化,赋予了建筑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
现代社会中,我们还能怎样活用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创业者在分享经历时说:“虽然还没到皓首苍颜的年纪,但这两年摸爬滚打,倒让我对市场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打破年龄限制的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沧桑感,又拓展了其应用场景,反而能引发听众共鸣。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人们对“皓首苍颜”的意象情有独钟?或许因为它承载着岁月赠予的智慧光环。就像陈年普洱的茶汤,初尝微苦,细品回甘。当代年轻人追捧的“银发网红”,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现代映射——白发不再是衰老的标志,而是阅历的勋章。
在个人看来,这个成语的隽永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外貌描写。当我们在文字中遇见“皓首苍颜”,看到的不仅是银发与皱纹,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剧本。就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斑驳的外表下,藏着文明演进的密码。这种语言魅力,正是汉语历经千年仍生机勃勃的明证。
下次遇见值得尊敬的老人时,不妨多留意他们的眼神。那些皓首苍颜背后,或许正闪烁着比青春更动人的光芒。时间是最公平的艺术家,它用皱纹当刻刀,将每个人的故事都雕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