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 bēn shǔ cuàn
成语解释:比喻非常狼狈的逃窜。
成语出处:宋书 《索虏传》:“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辄便苞纳,待之若旧,资其粮仗,纵为寇贼。”《英烈传》第二十一回:“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窜退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狼狈样子
繁体字形:狐奔鼠竄
英文翻译:Flying fox and scurrying rat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奔:[bēn]1.奔走;急跑:狂奔。奔驰。2.紧赶;赶忙或赶急事:奔命。奔丧。3.逃跑:奔逃。东奔西窜。4.姓。[bèn]1.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奔。直奔工地。他顺着小道直奔那山头。奔向小康。2.朝;向:奔这边看。渔轮奔渔场开去。3.年纪接近(四十岁、五十岁等):他是奔六十的人了。4.为某事奔走:奔球票。你们生产上还缺什么材料,我去奔。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窜:1.逃跑;乱跑:流窜。抱头鼠窜。2.改易(文字):窜改。点窜。
“狐奔鼠窜”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在描述一场森林里的追逐战?比如:“老师突然宣布随堂测验,刚才还在聊天的小明瞬间狐奔鼠窜,翻书包找笔的样子活像只着急的松鼠。”这里的“狐”和“鼠”其实都在比喻人在慌乱中手足无措的状态。
为什么用狐狸和老鼠来形容? 其实这两种动物在古人眼中都有“机敏但胆小”的特点。想象一下,狐狸平时灵活狡猾,可遇到危险时也会慌不择路;老鼠虽然擅长躲藏,但突然暴露在阳光下时逃窜得比谁都快。这种画面感让成语变得特别生动。
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比如上班族发现电脑死机却忘了保存文件,顿时手忙脚乱按遍所有快捷键;又或者新手司机在窄巷会车时,方向盘打得像在玩“打地鼠”游戏。这些瞬间都藏着“狐奔鼠窜”的影子——表面看是慌乱,背后其实是应对突发状况的真实反应。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虽然描述的是狼狈模样,却意外地透着几分乐观意味。就像大雨突然倾盆而下时,街边躲雨的人群互相推挤着奔向屋檐,虽然姿态不够优雅,但那种齐心协力找避风港的状态,反而让人觉得生活充满烟火气。
从个人视角来看,现代社会的“狐奔鼠窜”更多是种自我保护机制。就像电子支付故障时,大家不约而同摸出现金救急;地铁临时停运,站台上的人群立刻分流寻找替代路线。这些本能反应恰恰证明了人类的适应能力——慌乱只是暂时的,解决问题才是永恒的主题。
下次当你看到有人为赶 deadline 疯狂敲键盘,或是家长群里因为临时通知炸开锅,不妨会心一笑:这些鲜活的“狐奔鼠窜”现场,何尝不是平凡日子里的独特风景线呢?重要的是,慌乱过后我们总能在狼藉中收拾出新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