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ú yī suì yuè
成语解释:谓贫困的生活。
成语出处:清·曾国藩《送妹夫王五归》诗之四:“织屦辟纑终古事,牛衣岁月即羲皇。”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牛衣歲月
英文翻译:The age of the ox
牛:1.哺乳动物。草食,反刍。家牛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中国黄牛有秦川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黄牛等;水牛有温州水牛、滨湖水牛等良种。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比喻固执、倔强,也比喻威风、神气:牛脾气。牛哄哄。他的样子可真牛。3.星名。二十八宿之一。4.牛顿的简称。
衣:[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岁:1.年:岁月。岁首。岁末。岁暮。辞旧岁,迎新年。2.表示年龄的单位:孩子满了三岁了。这匹马是六岁口。3.指时间:岁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们)。4.年成:歉岁。丰岁。5.姓。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牛衣岁月”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一头牛在泥地里打滚的画面?其实它和牛没什么直接关系,而是形容人过着贫困潦倒的日子。比如老张创业失败后,住在十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天天吃泡面,同事都说他正在经历“牛衣岁月”。但你知道吗?正是这段日子让他学会了修电脑的手艺,后来开了三家数码维修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牛衣”来比喻困苦生活?这得追溯到东汉时期。那时候穷人家用乱麻编织成粗糙的“牛衣”御寒,就像现在用破棉被裹身一样。成语背后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困苦环境究竟会摧毁人还是锻造人?我邻居王婶的例子给出了答案——她带着两个孩子摆夜市摊,七年时间从三轮车摊升级成连锁餐饮店,那些睡在仓库吃冷饭的日子,反而练就了她惊人的抗压能力。
当代年轻人的“牛衣岁月”有了新形态。比如程序员小刘被裁员后,用三个月时间在短视频平台教编程,意外收获了二十万粉丝。他跟我说:“失业就像被推进了黑屋子,结果摸到墙上的电灯开关。”这种转化困境的能力,正是古人说的“祸兮福所倚”的现代版演绎。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长辈,往往比我们更擅长把劣势转化为机会。姑妈总念叨她年轻时用粮票换鸡蛋孵小鸡的故事,这或许说明“牛衣岁月”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受苦本身,而在于培养出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就像沙漠里的植物,越是干旱越懂得把根扎得更深。
最近重读《平凡的世界》,发现孙少平在煤矿的日日夜夜,正是当代年轻人职场打拼的镜像。他在井下啃冷馒头时眼睛里闪烁的光,和现在年轻人在共享办公区熬夜改方案时的状态何其相似。不同时代的“牛衣”虽然材质不同,但磨砺心志的功能始终如一。
有位退休教师告诉我,他最喜欢给学生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最感谢的那段苦日子》。这个题目下涌现的故事,从留守儿童照顾患病奶奶,到单亲家庭孩子自学编程,每次都让人看到困顿中迸发的生命力。这或许提醒我们:与其害怕“牛衣岁月”,不如学会与它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