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shān yōu gǔ
成语解释:见“深山穷谷”。
成语出处:《列子·黄帝》:“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深山幽谷
英文翻译:deep valleys
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2.—3.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4.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5.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6.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7.(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两人的关系很深。8.(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9.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10.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11.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幽:1.僻静;深远;昏暗:幽静。幽谷。2.隐蔽的;不公开的:幽居。3.沉静;深微:幽思。4.囚禁:幽禁。5.迷信指阴间:幽冥。6.幽州,古地名。在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
谷:[gǔ]1.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低洼地:峡谷。万丈深谷。2.谷类作物的总称。也特指粟:五谷。谷草。3.古代百谷的统称,即农作物的统称。4.〈方〉稻。也指稻的子实。[yù]见〔吐谷浑〕
“深山幽谷”这个词,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场景,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比如有人形容某个地方“偏远得仿佛深山幽谷”,可能是说那里交通不便,也可能是夸它风景独特。这种比喻背后藏着什么逻辑?我们不妨拆开来看。
问:为什么用“深山幽谷”作比喻?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陡峭的山峰间藏着人迹罕至的峡谷,既有距离感又充满神秘色彩。就像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用“深山幽谷”形容事物时,往往在强调其独特价值需要主动探寻。比如某位隐士选择在深山幽谷居住,可能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
记得有次去浙江徒步,向导指着云雾缭绕的山坳说:“别看现在冷清,春天这里开满野樱,比网红景点美十倍。”这种未被过度开发的天然景象,恰好印证了成语里“幽”字的精妙——美需要空间呼吸,太热闹反而失了本真。
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意境吗?在视频通话取代书信、外卖取代炊烟的时代,“深山幽谷”更像一种精神符号。有个程序员朋友在阳台搭了个苔藓微景观,他说每天盯着这些小生命看半小时,比喝咖啡还提神。这种小空间里的静谧,何尝不是都市人的“心灵幽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正在扩展。最近读到某科技报道,把某个专业领域比作“学术界的深山幽谷”,既说明研究门槛高,也暗示着突破后的广阔天地。这种用法跳出了地理范畴,赋予了成语新的生命力。
有人担心过度开发会让真正的深山幽谷消失,但换个角度看,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幽谷”的内涵。就像苏州博物馆用现代设计诠释古典园林,在钢筋水泥中开辟出文化绿洲。重要的不是物理空间是否存在,而是能否保留那份让人驻足沉思的余韵。
最后想起老舍在《茶馆》里写的台词:“这年头,找个清净地儿比找金矿还难。”或许深山幽谷的价值,就在于它始终提醒我们:真正的珍贵,往往藏在需要跋涉才能抵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