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ǎi nèi wú shuāng
成语解释: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
成语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国内第一
繁体字形:海内無雙
英文翻译:unequalled or peerless in the whole country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内:[nèi]1.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háng)。内涵。2.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内人。内亲。内弟。3.亲近:内君子而外小人。[nà]古同“纳”,收入;接受。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双:1.属性词。两个(多为对称的,跟“单”相对):双翅。举双手赞成。男女双方。2.用于成对的东西:一双鞋。一双手。买双袜子。3.属性词。偶数的(二、四、六、八等,跟“单”相对):双数。双号。4.加倍的:双料。双份。5.姓。
“海内无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样事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第二个能与之匹敌的。比如有人这样用:“这座千年古塔的榫卯结构精巧绝伦,堪称海内无双的工艺典范。”这里的“海内无双”既点明了古塔的历史价值,又暗示了其技术难以被复制。
问:为什么用“海内”而不是“天下”?这个成语诞生于古代交通闭塞的背景下,“海内”特指中原王朝统治范围,强调在已知文明圈内的独特性。比如《史记》曾用“海内无双”形容张良的谋略才能,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局限。
我在敦煌莫高窟见过一组唐代飞天壁画,导游指着其中反弹琵琶的造型说:“这种高难度动作的绘画表现手法,至今仍是海内无双的艺术创作。”这个例子生动说明,当某种技艺突破常规认知时,用“海内无双”能瞬间强化听众的具象感知。
问:现代科技领域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但要注意语境适配性。比如某科技公司研发出全球首款量子计算机时,媒体报道称“这项海内无双的突破将重构计算领域格局”。不过建议慎用——毕竟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今天的“无双”可能明天就被超越。
有个有趣的观察:这个成语常出现在两类场景中。一是文物保护领域,用来强调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二是竞技体育报道,比如“运动员以海内无双的9.83秒刷新亚洲纪录”。前者侧重历史纵深感,后者突出突破性成就,使用时要注意情感基调的差异。
记得去年参观苏州园林时,导游指着网师园的“殿春簃”说:“这个书斋的空间设计理念,至今仍是海内无双的园林教科书案例。”我忽然意识到,真正配得上“海内无双”的事物,往往既有技术层面的创新,又承载着超越时代的美学智慧。
使用这个成语时,建议把握两个维度:横向比较要突出独特性,纵向观察需体现持久价值。就像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铸造工艺,既在同时代文明中找不到同类,三千多年后仍令现代工程师惊叹,这样的双重属性才能完美诠释“海内无双”的真谛。
最后想说,当代人用这个成语不必拘泥于字面意义的“找不到第二个”。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的表达,提醒我们既要为已有的文明成就自豪,也要保持开放创新的心态——毕竟,今天的“海内无双”,应该成为明天更上一层楼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