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àng jì píng zōng
成语解释: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成语出处:吴梅《风洞山 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繁体字形:浪跡萍蹤
英文翻译:drift about without any definite trace like running water or duckweed
浪:1.波浪:风平浪静。乘风破浪。白浪滔天。2.像波浪起伏的东西:麦浪。声浪。3.没有约束;放纵:放浪。浪费。4.逛:到街上浪了一天。5.姓。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萍:1.浮萍。2.红萍,水生蕨类植物。即满江红。浮生于水面,叶绿色,秋季转红色。全草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又可作绿肥。
踪:脚印;踪迹:踪影。失踪。跟踪。无影无踪。
有人问:“浪迹萍踪到底是什么意思?”举个现代的例子——小李辞了工作,背起背包从西安徒步到拉萨,路上搭车、住青旅、结识陌生人,朋友圈里总写着“今日不知明日宿何处”。这里的“浪迹萍踪”不是悲惨的流浪,反而透着对自由的主动选择。
有人疑惑:“这成语只能形容身体上的漂泊吗?”看《杜甫传》里那句“漂泊西南天地间”,他拖家带口躲避战乱,连写诗的纸都要向邻居借。这种“浪迹萍踪”裹着时代给予的无奈,和现代人的穷游完全是两种滋味。可见同一个词,内核能随语境千变万化。
再比如老张开了三十年货车,仪表盘里程表显示绕地球二十圈。问他“算不算浪迹萍踪”,他猛嘬一口烟:“我天天睡驾驶室后座,但老婆孩子的照片永远贴在挡风玻璃上。”原来漂泊与否,关键看心里有没有锚点——这个视角或许能打破人们对成语的刻板印象。
值得思考的是,现代社会给了“浪迹萍踪”新注解。去年遇到个数字游民,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巴厘岛、清迈、里斯本轮流住,他说这叫“地理套利”。这种主动选择的流动性,既像浮萍般随波逐流,又像候鸟般精准掌控方向,传统成语与现代生活的碰撞颇有意思。
有朋友曾问我:“用这个词会不会显得消极?”不妨看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流放途中写下这句话时,身体固然在漂泊,精神却找到了栖息地。所以“浪迹萍踪”未必是困境,反而可能成为拓展生命维度的契机——毕竟贝壳里的珍珠,都是被海浪反复冲刷才形成的。
下次看到夕阳下拖着行李箱的背影,别急着定义那是孤独还是潇洒。就像海面上的浮萍,远处看是随波逐流,拉近镜头会发现每片叶子都在调整角度吸收阳光。生活的复杂性,往往藏在成语的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