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āo
  • píng
  • là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iāo píng làng jì

成语解释:飘泊无定。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飄萍浪跡

英文翻译:Floating on the water

飘萍浪迹的意思

飘:1.随风摇动或飞扬:飘动。飘摇。飘落。红旗飘飘。外面飘着雪花。2.形容腿部发软,走路不稳:两腿发飘。3.轻浮;不踏实:作风有点儿飘。4.姓。

萍:1.浮萍。2.红萍,水生蕨类植物。即满江红。浮生于水面,叶绿色,秋季转红色。全草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又可作绿肥。

浪:1.波浪:风平浪静。乘风破浪。白浪滔天。2.像波浪起伏的东西:麦浪。声浪。3.没有约束;放纵:放浪。浪费。4.逛:到街上浪了一天。5.姓。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成语评论

飘萍浪迹”这个词,乍一听像诗,细品又带着点孤独感。它常被用来形容人生漂泊不定的状态,比如:“他年轻时总爱说‘世界这么大’,如今十年过去,倒真成了飘萍浪迹的背包客。”这种描述不仅带出人物的经历,还隐约透露出一种选择与代价的关联。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形容身体上的漂泊吗?其实不然。比如公司里频繁换项目的同事自嘲:“我这岗位就像飘萍浪迹,半年换个业务线,连办公桌都攒不齐私人物品。”这里既没有地理迁徙,却同样传递出缺乏根基的无奈——原来心灵的漂泊感,未必需要双脚丈量土地。

这种状态到底是好是坏?去年在古镇遇见位银发奶奶,她说:“我这辈子飘萍浪迹惯了,年轻时走南闯北卖布料,现在倒觉得每个驿站都是家。”她摩挲着褪色的行李箱,皱纹里盛满星光。可见漂泊未必苦涩,关键在视角转换——当流动成为常态,安定反而在旅途中生长。

当代年轻人对此或许有新的诠释。朋友小林的微信签名挂着“数字游民,飘萍浪迹”,他边环游世界边接设计单,咖啡厅与青旅都是办公室。有次视频时他说:“别人看我像浮萍,我自己觉得根系扎在云端。”这种新型生存方式,正在改写传统漂泊的悲情底色。

我常想,成语的生命力恰在于此。就像蒲公英的种子,看似随风飘荡,实则在寻找适合的土壤扎根。“飘萍浪迹”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漂流,而逐渐演变成主动探索的代名词。当社会流动成为常态,或许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着归属与自由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