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shēng
  • t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shēng tú tàn

成语解释: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成语出处:《尚书 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社会时局

繁体字形:民生涂炭

英文翻译:the people are plunged into an abyss of misery

民生涂炭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涂:1.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涂抹。涂饰。涂脂抹粉。涂上一层油。2.乱写或乱画;随意地写字或画画:涂鸦。信手涂上几笔。3.抹去:涂改。把写错的字涂掉。4.泥:涂炭。5.海涂的简称:涂田。滩涂。6.同“”。7.姓。

炭:1.木炭。2.像炭的东西:山楂炭。3.〈方〉煤:阳泉大炭(山西阳泉出的一种煤)。

成语评论

民生涂炭”这个成语,字面上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形容老百姓的生活像陷在泥潭和火坑里一样痛苦。举个例子,古代史书里常写“连年战乱,民生涂炭”,画面感立马就出来了——庄稼被毁、房屋倒塌,普通人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21世纪了,这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其实还真有。比如某个地区遭遇自然灾害后,媒体报道说“洪水过后,民生涂炭”,这里不仅指物质损失,更强调人们心理上的无助感。这时候的“涂炭”更像是精神层面的煎熬,而不仅是物理环境的恶劣。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去年朋友去山区支教,回来说:“有些村落的教育条件,简直让人想到‘民生涂炭’四个字。”虽然用词有点夸张,但的确反映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让我想到,成语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观察现实的镜子。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在新时代还能变着花样用。比如有篇分析全球经济的文章写道:“油价暴涨导致运输业民生涂炭”,把传统成语嫁接到现代产业链上,既保留原意又添了新意。这种灵活运用反而让老词汇焕发新生机。

个人觉得,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承载着集体记忆。每次听到“民生涂炭”,除了联想到历史苦难,更应该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就像社区志愿者说的:“与其感叹民生涂炭,不如动手帮邻居修好漏雨的屋顶。”这种从观察到行动的转变,或许才是成语流传千年的真正价值。

下次再遇到这个成语时,不妨多问一句:它描述的是过去还是现在?是现象还是本质?理解语言背后的温度,或许能让我们对身边的世界多一份敏锐与关怀。

民生涂炭的造句

  1. 造句 一次次民生涂炭,一次次的反抗捐税斗争,一次次的改朝换代,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而且凭皇权制度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走出这个怪圈的。
  2. 造句 十年战争不仅让阿富汗民生涂炭,英、美等国民众也对此心生倦怠,再加上经济衰退拖累,从西欧到美国,各国不满情绪同时发酵。
  3. 造句 清末民国以来,战乱不断、民生涂炭,根雕艺术日渐萧条。
  4. 造句 后因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战火纷飞,民生涂炭,盗匪出没,妖魔横行,青莲观逐渐颓废。
  5. 造句 作为一名时刻牵挂国运民生的爱国知识分子,在那些国难深重、民生涂炭的黑暗岁月里,他时时不忘以诗歌为武器,呼唤民族精神,激扬救国热情。
  6. 造句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篇,或感激于世积乱离、民生涂炭;或奋发于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