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g mín tú tàn
成语解释: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一回:“今国君无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无不思叛,正天之欲绝殷商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社会时局
繁体字形:生民涂炭
英文翻译:live in great extremity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涂:1.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涂抹。涂饰。涂脂抹粉。涂上一层油。2.乱写或乱画;随意地写字或画画:涂鸦。信手涂上几笔。3.抹去:涂改。把写错的字涂掉。4.泥:涂炭。5.海涂的简称:涂田。滩涂。6.同“途”。7.姓。
炭:1.木炭。2.像炭的东西:山楂炭。3.〈方〉煤:阳泉大炭(山西阳泉出的一种煤)。
“生民涂炭”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沉重,但它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假设一个小镇遭遇洪水,房屋被毁、庄稼淹没,人们流离失所。这时候说“洪水过后,生民涂炭”,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那种惨烈的场景?成语中的“涂炭”原指泥沼和炭火,比喻百姓像陷在泥里、被火烤一样痛苦。
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要用“涂炭”形容百姓的苦难?其实这和古代社会结构有关。普通百姓大多靠种田为生,一旦遇到天灾或战乱,土地被毁、粮食断绝,生活就会陷入绝境。比如《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原大地生民涂炭”的画面,正是百姓在动荡中挣扎的真实写照。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其实也在提醒我们重视社会治理。就像去年某地遭遇地震时,政府迅速组织救援队、搭建临时安置点,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民涂炭”的可能性。这说明当灾难来临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能改变故事的结局。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有人形容某国经济危机时说:“货币贬值导致生民涂炭”,虽然听着夸张,但确实能传达出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艰难的状态。不过我个人觉得,用这个词时要谨慎——它更适合描述大规模、系统性的困境,而不是个人遇到的小挫折。
有意思的是,文学创作中这个成语常被“反着用”。比如在科幻小说里,作者描写外星入侵后“城市虽未生民涂炭,但人们的精神已如死灰”,这种新旧意境的碰撞反而能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一面镜子。“生民涂炭”这样的成语能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它精准地刻画了历史片段,更因为它始终在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让普通人活得有尊严,始终是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