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nián
  • f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hé nián fēng

成语解释:百姓安居,年成很好。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民咊年豐

英文翻译:Peace and prosperity

民和年丰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丰:1.丰富:丰满。丰盛。丰收。丰衣足食。2.大:丰碑。丰功伟绩。3.姓。4.美好的容貌和姿态:丰采。丰姿。丰韵。

成语评论

民和年丰”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遥远?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村口的老张常说,如今政策好,村里人互相帮衬,粮食堆满仓,真是民和年丰的好年头。”这句话里,“民和”指的是村民和睦相处,“年丰”则描绘了丰收的图景。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样的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当然可以!它的核心是“和谐”与“富足”,这两个主题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社区举办邻里节,王阿姨端着自家腌的咸菜分给各家,李叔主动帮独居老人修水管。居委会主任在总结会上感慨:“咱们小区虽然不种庄稼,但互帮互助就像民和年丰——人心齐了,生活自然甜。”这里巧妙地把传统农耕社会的意象转化成了现代城市生活场景,说明成语的运用关键在于抓住精神内核。

有人可能疑惑:强调“和谐”会不会掩盖问题?其实不然。就像去年台风过后,受灾乡镇迅速组织互助小组,志愿者连夜分发物资,这种团结恰恰印证了“民和”的重要性。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恢复生产自然事半功倍,这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年丰”吗?

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个成语的“生长感”。它不像“国泰民安”那么宏大,更像是从田间地头长出来的祝福。有次在古镇旅游,看见老茶馆挂着“巷睦人和,茶香米足”的木质对联,这不就是民和年丰的生动写照吗?这种朴实的幸福感,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智慧密码。

下次家庭聚会时,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比如看着满桌饭菜说:“今年虽然忙,但家人健康,孩子考上大学,公司还发了奖金,咱们家也算民和年丰啦!”语言就像种子,撒在生活土壤里,慢慢就会开出理解的花。当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身边的和谐与富足,这个古老成语就真正活在了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