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nián
  • rě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hé nián rěn

成语解释:犹言民乐年丰。

成语出处:《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时局

繁体字形:民咊年稔

英文翻译:People's peace

民和年稔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稔:1.庄稼成熟:丰稔。2.年;一年:不及三稔而衰。3.熟悉(多指对人):素稔。稔知。

成语评论

民和年稔”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百姓和睦相处、粮食丰收的太平景象。比如:“疫情过后,政府推动就业扶持与农业补贴,乡村重现民和年稔的活力。”这里既点明了社会恢复的积极面,又呼应了成语中“民生安定”与“物质丰足”的双重含义。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古代农耕社会的理想状态,放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举个例子,某科技公司通过远程办公模式让员工平衡家庭与工作,同时实现业绩增长——这种“职场版”的民和年稔,说明只要抓住“和谐”与“丰收”的本质,这个概念完全可以被赋予新内涵。

再看历史典故中的用法。《后汉书》记载“天下民和年稔,粟斛三十”,用粮价稳定印证社会繁荣。而今天的“粟斛三十”或许是CPI指数平稳,或是社区菜场的平价菜摊。我在走访乡村振兴项目时,看到村民合作社既保留传统手艺又发展电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或许正是当代民和年稔的生动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和”与“稔”其实存在因果关系。就像小区物业通过组织邻里活动减少摩擦,物业费收缴率反而提升。这印证了:人心安定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反观某些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往往顾此失彼——可见老祖宗的智慧至今仍有警示作用。

用这个成语写作时,不妨跳出农业框架。比如描述国际关系:“多国签署气候协定时,既考虑减排责任分配(民和),又保证技术共享带来的经济效益(年稔)。”这种跨领域的活用,反而能让古老词汇焕发新生机。

语言就像活水,总在流动中保持生命力。当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使用“民和年稔”,本质上是在传承一种追求平衡发展的思维模式——既要红火日子,也要暖心日子,这两件事从来都不该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