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óu yuǎn zhèn ěr
成语解释:安抚远方,安定内地。
成语出处: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移帝伊、洛、定都酆、镐,柔远镇迩,实敬攸考。”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繁体字形:柔遠鎮邇
英文翻译:draw over
柔:1.软(跟“刚”相对):柔软。柔韧。柔枝嫩叶。2.使变软:柔麻。3.柔和(跟“刚”相对):柔情。温柔。她的性子很柔。4.姓。
远:[yuǎn]1.距离长,与“近”相对:远方。远道。远程。远景。远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远见(远大的眼光)。远虑。远谋。远客。遥远。远走高飞。舍近就远。2.时间长:远古。远祖。长远。永远。3.关系疏,不亲密:远亲。疏远。远支。4.深奥:言近旨远。5.姓。[yuàn]避开:近君子,远小人。
镇:1.压;抑制:镇纸。镇痛。他一说话,就把大家给镇住了。2.安定:镇静。镇定。3.用武力维持安定:镇守。坐镇。4.镇守的地方:军事重镇。5.行政区划单位,一般由县一级领导。6.较大的市集。7.把食物、饮料等同冰块放在一块儿或放在冷水里、冰箱里使凉:冰镇汽水。把西瓜放在冷水里镇一镇。8.姓。9.表示整个的一段时间:镇日(整天)。
迩:近:迩来(近来)。遐迩闻名(远近闻名)。
提到“柔远镇迩”这个成语,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其实,它的字面意思是“安抚远方的人,安定近处的人”,常用来形容一种平衡内外的治理智慧。但具体怎么用?我们先从一个问题切入:为什么古代君王既要“怀柔远邦”,又要“镇抚近民”?
比如,西汉初年匈奴频繁侵扰边境,汉武帝一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等远邦牵制匈奴(柔远);另一方面在国内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强化中央集权(镇迩)。这种内外兼顾的策略,正是成语的现实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种智慧可以迁移到企业管理中。某科技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时,总部特意成立“文化适应小组”,为新入职的外籍员工定制培训(柔远);同时优化本土员工的晋升通道,定期组织跨部门交流(镇迩)。这种“内外双修”的做法,让公司全球团队凝聚力倍增。
我观察到,当代社会的“远”与“迩”已突破地理概念。互联网时代,企业既要关注千里之外的客户需求,也要重视眼前用户的体验细节。某电商平台在布局东南亚市场时,不仅研究当地消费习惯,还同步升级APP的方言搜索功能——这就是数字时代的“柔远镇迩”。
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平衡术是否存在局限性?过度强调“柔远”可能导致资源分散,过分侧重“镇迩”容易故步自封。就像疫情期间,某些国家全力保障国内物资(镇迩),却暂停国际援助(柔远),反而损害了长期外交关系。可见分寸感的拿捏才是关键。
当我们把视角缩小到个人成长,同样能发现其启发价值。职场中既要拓展行业人脉(柔远),也要深耕现有岗位(镇迩);学习时既要接触前沿知识(柔远),也要夯实基础理论(镇迩)。这种动态平衡的艺术,或许就是中华智慧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下次制定年度计划时,不妨画个九宫格:左列写要突破的新领域,右列列需巩固的现有优势,中间填连接两者的具体行动。这种可视化工具,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实践“柔远镇迩”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