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óu yuǎn huái lái
成语解释:安抚边远地区,怀柔归附者。
成语出处:唐·张九龄《敕剑南节度使王昱书》:“柔远怀来,在卿良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繁体字形:柔遠懷來
英文翻译:From afar
柔:1.软(跟“刚”相对):柔软。柔韧。柔枝嫩叶。2.使变软:柔麻。3.柔和(跟“刚”相对):柔情。温柔。她的性子很柔。4.姓。
远:[yuǎn]1.距离长,与“近”相对:远方。远道。远程。远景。远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远见(远大的眼光)。远虑。远谋。远客。遥远。远走高飞。舍近就远。2.时间长:远古。远祖。长远。永远。3.关系疏,不亲密:远亲。疏远。远支。4.深奥:言近旨远。5.姓。[yuàn]避开:近君子,远小人。
怀:1.胸部或胸前:掩着怀。小孩儿睡在妈妈怀里。2.心怀;胸怀:壮怀。襟怀。3.思念;怀念:怀乡。怀友。怀古。4.腹中有(胎):怀胎。怀孕。5.心里存有:怀恨。不怀好意。少(shào)怀大志。6.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柔远怀来”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密码。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用温和的方式让远方的人主动归附。就像春天融雪不会压垮树枝,却能滋润土地,这种策略讲究的是以柔克刚的力量。
举个具体例子:某跨国企业在海外设厂时,没有照搬总部的管理方式,而是组建本地化团队,尊重当地节日习俗,结果员工归属感比强制推行制度的企业高出40%。这就是现代版的“柔远怀来”——不需要挥舞制度大棒,文化认同自然会产生凝聚力。
有人可能会问:在讲究效率的现代社会,这种慢功夫真的有效吗?观察那些百年企业的发展轨迹会发现,强制整合能快速见效,但文化侵蚀的副作用往往在十年后爆发。就像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人文交流,比战争征服更持久地影响着西域诸国,真正的融合需要耐心培育。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揭示的智慧在互联网时代反而更显珍贵。当信息传播打破地理边界,企业、国家乃至个人都在无形的“远方”展开博弈。某视频博主坚持用方言讲解专业知识,意外获得百万海外粉丝,恰说明文化吸引力往往藏在细节里,而非刻意的迎合。
再想想国际援助领域,某些国家发放物资时附带政治条件,效果总不及无条件的医疗支援。去年某慈善组织在非洲建医院时,专门培训当地青年做医护助手,五年后该地区医疗自主能力提升70%。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正是柔远怀来思想的生命力延续。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柔”这个字。它不是软弱,而是对差异的包容;不是放任,而是对时机的把握。就像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事务时,找到那个“润物细无声”的平衡点,往往比强攻硬取更考验智慧。
站在文明交流的维度观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仍在说话。当年画师们没有强迫当地人改变信仰,而是将佛教故事融入本土元素,这种文化融合策略让艺术瑰宝得以传承。今天的跨文化合作,需要的或许正是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
下次遇到意见冲突时,不妨试试“柔远怀来”的思维。就像邻居装修噪音扰民,送上降噪耳塞比直接投诉更容易化解矛盾。毕竟,让人主动走近的,永远比被推着走得更稳当。这种处世哲学,或许能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找到更多温暖的连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