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ū gǔ zhī yú
成语解释: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垂死的人
繁体字形:枯骨之余
英文翻译:Over dead bones
枯:1.(植物等)失去水分:枯萎。枯槁。枯草。枯骨。2.(井、河流等)变得没有水:枯井。海枯石烂。3.肌肉干瘪:枯瘦。4.没有生趣;枯燥:枯坐。5.芝麻、大豆、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菜枯。茶枯。麻枯。6.姓。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余:1.剩下来的;多余的:余粮。2.零数: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称代词。我。4.“餘”,另同“馀”
“枯骨之余”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的是事物消亡后残留的痕迹,就像枯骨虽然不再有生命力,却能让人联想到过去的完整形态。比如我们可以说:“这片古战场的断壁残垣,正是千年文明冲突的枯骨之余。”通过这样的场景,人们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有人可能会问:“枯骨之余只能用来描述物理遗迹吗?”当然不是。比如一家倒闭的老牌企业,它的品牌故事、员工口碑,甚至市场教训,都可以称为“枯骨之余”。就像某个创业者感慨:“前辈公司留下的用户数据,看似是枯骨之余,却成了我们产品迭代的指南针。”这种转化思维,让消亡的事物也能产生新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情况。比如搬家时翻出的旧日记,字迹模糊的页面记录着青春期的烦恼,这不正是少年心境的枯骨之余吗?有个朋友曾说:“每次重读这些文字,既觉得幼稚可笑,又庆幸留下了成长的证据。”这种矛盾感恰恰印证了“枯骨之余”的双面性——既指向消逝,也承载记忆。
或许有人质疑:“关注消亡事物的残留痕迹有意义吗?”我认为这就像考古学家研究陶片,虽然不复完整,但通过残片能还原文明图景。去年参观敦煌壁画修复展,看到专家用毫米级的颜料残渣还原唐代色谱,这种“枯骨之余”的现代演绎,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的延续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为完全消极的表述。实际上它更像中性词,关键看如何解读。就像某古镇旅游区将破败的老宅改造成书屋,游客既能触摸墙面的岁月裂痕,又能闻到新书的油墨香。这种新旧交融,恰好诠释了“枯骨之余”在当代语境下的可能性——死亡与新生从来不是对立面。
最后想说的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枯骨之余”,不妨保持考古学家般的好奇心。那些看似过时的经验、失败的项目、断联的关系,或许正藏着通向未来的密码。就像春天树木的新芽,总是从去年的枯枝旁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