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è gǔ zhī hán
成语解释: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天气或心情
繁体字形:切骨之寒
英文翻译:Bone cutting cold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说到“切骨之寒”,你可能会想到冬天里冷到骨头都发颤的天气。比如:“大雪纷飞的夜晚,他独自走在荒郊野岭,切骨之寒让手指几乎失去知觉。”但你知道吗?这个成语不仅能描述天气,还能用来比喻心理上的冰冷感受。
有人问:“心理上的‘冷’也能用这个词吗?”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同事小李被信任的朋友背叛后,苦笑着说:“那种切骨之寒,比被泼冰水还难受。”看,这种用法是不是特别形象?它把身体感受和心理冲击直接打通,瞬间让人感同身受。
不过我发现,现在年轻人用这个词时有了新花样。比如在职场剧里,员工被老板当众羞辱后发朋友圈:“今天的会议室充满切骨之寒,但我的PPT会继续发热。”这种带着自嘲的用法,既保留了成语原本的冲击力,又多了点化解困境的幽默感。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北方朋友用这个词往往更接地气。东北老张搓着手说:“零下30度的天儿,切骨之寒算啥?我们管这叫免费针灸!”你看,同样的成语在不同语境下,既能严肃也能诙谐,这种语言弹性特别有意思。
说到底,“切骨之寒”就像个万能镜头,对准身体能拍出瑟瑟发抖的画面,对准心灵能捕捉到情绪结冰的瞬间。下次遇到特别“冷”的处境时,不妨试试用这个词,说不定能让你原本想说的话多出三分力道。成语的生命力,不就在于不断适配新的生活场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