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ǎn
  • ér
  • gǎn
  • y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

成语解释: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成语出处:唐 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指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繁体字形:敢怒而不敢言

英文翻译:Dare to be angry but dare not speak

敢怒而不敢言的意思

敢:1.有勇气;有胆量。例:勇敢。2.表示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敢想敢干。3.表示有根据地推断:我敢说,他这件事准办不成。不敢说有十成把握,八九成是肯定有的。4.副词。莫非;怕是。表示揣测又略带惊讶的语气:敢是他来了。5.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敢问。敢请。

怒:1.生气;气愤:发怒。恼怒。2.盛大:怒潮。狂风怒号。山花怒放。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敢:1.有勇气;有胆量。例:勇敢。2.表示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敢想敢干。3.表示有根据地推断:我敢说,他这件事准办不成。不敢说有十成把握,八九成是肯定有的。4.副词。莫非;怕是。表示揣测又略带惊讶的语气:敢是他来了。5.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敢问。敢请。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成语评论

敢怒而不敢言”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有愤怒却不敢说出来。比如小王在会议上被领导当众批评方案“毫无逻辑”,他憋红了脸、攥紧了拳头,但最终只是低头说了句“我再改改”。为什么他明明不服气却选择沉默?或许是因为担心反驳会激化矛盾,也可能怕被贴上“不服从管理”的标签。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张姐每天加班到深夜,却看着同事准时下班,心里委屈却不敢提调休;老李看到邻居占用公共楼道堆杂物,每次想敲门理论,手举到半空又放了下来。这些场景背后藏着同样的逻辑:人们害怕冲突成本高于忍耐成本,就像考试时遇到难题,宁可空着也不敢举手提问。

这种现象真的有益处吗?短期来看,确实能避免正面冲突。就像我们坐高铁时遇到大声打电话的乘客,多数人会选择戴耳机而不是提醒对方。但长期压抑情绪就像往气球里不断充气,某天可能突然爆炸。记得有次部门聚餐,平时最温和的小刘因为服务员上错菜突然拍桌大吼,把所有人都吓愣了——这就是长期忍耐后的情绪决堤。

换个角度看,这种状态也折射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学生时代我们都遇过这样的同学:明明觉得老师讲错了知识点,却只在课后悄悄和同桌嘀咕。这种“沉默的共识”其实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就像雨天大家都不收晾衣绳,你也不会独自当那个“出头鸟”。

不过我认为,真正的沟通智慧在于平衡。就像处理盆栽的枝叶,既不能任由它野蛮生长,也不能修剪过度。上周亲眼见到实习生巧妙化解尴尬:当主管否定她的创意时,她没有硬碰硬,而是说“这个方向确实需要优化,您看如果加上用户调研数据会不会更直观?”这种带着解决方案的表达,既维护了体面又传递了想法。

观察身边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他们往往能在“敢怒”和“敢言”之间找到支点。就像小区里那位总戴着红袖章的楼长阿姨,发现垃圾分类错误时不会板着脸训人,而是举着宣传册笑眯眯地说:“您家厨余垃圾要是分得更仔细点,咱们楼的流动红旗就稳啦!”这种带着温度的提醒,比沉默或指责都更有效。

说到底,语言是柄双刃剑。完全憋着会内伤,乱发泄会伤人。就像炒菜掌握火候,该大火爆炒时别用文火,该小火慢炖时也别猛烧。下次遇到让你“敢怒而不敢言”的场景,不妨试试用“我觉得……”开头,用数据代替情绪,用提问代替指责。毕竟,真诚的沟通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敢怒而不敢言的造句

  1. 造句 对于他的胡作非为,人们敢怒而不敢言。
  2. 造句 旧社会的农民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安分守己。
  3. 造句 在“四人帮”当道的年代,人们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4. 造句 村官们到处横行霸道,村民们敢怒而不敢言。
  5. 造句 面对这些伪警察的恶行,群众敢怒而不敢言。
  6. 造句 而那些新朋友都是在她的苛待下敢怒而不敢言的人,巴不得有机会来辱骂她呢.
  7. 造句 他炽灼的气焰让在座的人敢怒而不敢言.
  8. 造句 更是气得胡须颤动,敢怒而不敢言。
  9. 造句 白灵班敢怒而不敢言,也让他们养成了一直以来,对白灵班学徒骄横跋扈的习惯。
  10. 造句 奴隶们敢怒而不敢言,只好忿恨地瞟向袁伦与强森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