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ù
  • guò
  • hu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ù guò bù huáng

成语解释:救:挽救;遑:闲暇。补救过失都来不及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卷:“上方综核名实,分别功罪,群臣救过不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劝诫等

繁体字形:捄過不遑

英文翻译:Saved not to mention

救过不遑的意思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遑:空闲;闲暇:不遑。

成语评论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手头任务堆积如山,刚解决完一个问题,另一个疏漏又冒了出来?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状态,用成语"救过不遑"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这个生僻却生动的成语,究竟该怎样理解和运用?

让我们先拆解字面意思。"救"意味着补救,"过"指过失,"不遑"表示来不及。组合起来就是"补救过失都来不及",形象描绘出疲于应对各种问题的窘境。比如项目经理发现产品存在设计缺陷时,调试团队刚修补完代码漏洞,用户又反馈界面卡顿,这时负责人感叹:"眼下真是救过不遑,必须建立系统化的问题预防机制。"

为何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观察发现,很多职场新人常因经验不足导致疏漏频发。试想刚入职的财务专员,首次独立处理报销单据时,可能因不熟悉流程而错审票据,待重新核对时又耽误了其他工作进度。这启示我们:专业技能的持续精进,往往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与"顾此失彼"有何不同?关键在于程度差异。"顾此失彼"侧重取舍间的无奈,而"救过不遑"更强调补救动作本身的应接不暇。就像家长会上接到紧急工作电话的母亲,既要安抚哭闹的幼儿,又要保持专业通话,这种双重压力下的分身乏术,正是成语的最佳注脚。

在数字化转型的今天,这个古语焕发新意。某电商平台的运维工程师这样描述值班经历:"系统故障接二连三,刚恢复支付接口,物流模块又报错,真是救过不遑的24小时。"这提醒科技从业者:构建智能化的预警系统,或许比培养更多"救火队员"更能提升效率。

或许我们都该重新审视"救过不遑"的启示。它不仅是描述困境的形容词,更应成为改进工作方法的契机。就像老园丁懂得定期修剪枝叶避免疯长,现代职场人更需要建立预防机制,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毕竟,与其在补救过失中疲于奔命,不如在源头处筑牢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