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ù
  • guò
  • gě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ù guò bù gěi

成语解释:犹救过不赡。

成语出处:《秦并六国平话》下卷:“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劝诫等

繁体字形:捄過不給

英文翻译:No help

救过不给的意思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给:[gěi]1.交付,送与:给以。送给。献给。2.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给他一顿批评。3.替,为:给大家帮忙。4.被,表示遭受:房子给火烧掉了。5.把,将:请你随手给门送上。[jǐ]1.供应:供给。补给。给养。自给自足。2.富裕,充足:家给人足。

成语评论

救过不给”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很常见。比如一位同事工作中出了差错,你主动帮他修改报告,但他不仅没感谢,反而怪你“多管闲事”——这种“补救他人过错却得不到认可”的状态,就是典型的“救过不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人性往往对错误有本能的回避心理。当别人指出或修正我们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可能是抵触而非感激。比如父母提醒孩子整理房间,孩子却抱怨唠叨;医生建议患者调整饮食,患者反而认为“小题大做”。这些现象背后,藏着“救过不给”的心理机制。

有个真实案例:某创业团队在项目关键期出现数据错误,技术主管熬夜修正漏洞。结果汇报会上,CEO只批评了错误本身,对补救行动只字未提。这件事后来被团队称为“蓝色星期二”,成为组织文化中“努力不被看见”的代名词。

如何避免成为“救过不给”的受害者? 我的观察是:主动沟通预期比被动补救更重要。比如在帮助他人前,先说“我需要你配合做三件事”;在提出建议时,用“我注意到某个细节可能需要优化”代替直接批评。这种前置沟通能降低对方的防御心态。

换个角度看,“救过不给”也提醒我们重视及时反馈的价值。就像软件更新后会弹出“是否满意本次升级”的问卷,日常交往中不妨多问一句:“刚才的建议对你有帮助吗?”或许就能打破单向付出的僵局。

最后想说,善意本身没有错,但传递善意的方式需要智慧。与其期待每次补救都被感激,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帮助变得更易被接受”。就像春雨润物无声,真正的支持往往在对方准备好的时候,才会被看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