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uō shǒu dùn jiǎo
成语解释: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4回:“县太爷急的搓手顿脚,叫了签稿,请了刑名师爷,大家斟酌,想不出一个法子。”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焦急的样子
繁体字形:搓手頓脚
英文翻译:get anxious and impatient
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揉:急得他直搓手。搓一条麻绳儿。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顿:[dùn]1.稍停:他顿了一下,又接着往下说。2.书法上指用力使笔着纸而暂不移动:一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3.(头)叩地;(脚)跺地:顿首。顿足。4.处理;安置:整顿。安顿。5.立刻;忽然:顿然。顿悟。顿生邪念。6.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一天三顿饭。被他说了一顿。7.姓。8.疲乏:困顿。劳顿。[dú][冒顿]汉族匈奴的一个首领名。
脚:[jiǎo]1.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2.物体的最下部:山脚。墙脚。3.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脚夫。脚行。[jué]同“角(jué)”。现多用角。
哎哟,说到“搓手顿脚”这成语,大伙儿肯定不陌生吧?但具体咋用才能活灵活现呢?先举个栗子:老王在车站等迟到的朋友,急得一边搓手一边跺脚,嘴里还念叨:“这都啥时候了,咋还没到啊!”你看,这不就是典型的心急火燎嘛!
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了:“这成语只能用来形容着急吗?”嘿,你别说,还真不一定!比如小张收到心仪公司的面试通知,兴奋得搓手顿脚,对着镜子练自我介绍——这时候的“搓手顿脚”反而透着股跃跃欲试的劲儿。所以说啊,同一个动作,配上不同场景和表情,味道可就大不一样喽!
咱再琢磨个有意思的场景。菜市场里,李大妈看着秤杆子上的数字突然提高嗓门:“老板你这秤准不准啊?”边说边搓手顿脚,眼睛瞪得溜圆。旁边买菜的大爷插了句:“得嘞,您这动作比秤砣还沉得住气!”你看,这种带点幽默感的用法,是不是让画面感“噌”地就上来了?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现在年轻人用这成语的频率好像低了不少。要我说啊,这种自带“动态表情包”的老话儿,用好了反而能让表达更生动。就像给文字加了倍速播放,读者立马能脑补出人物状态。不信你试试下次写故事时用用看,保准比干巴巴说“他很着急”有意思多啦!
最后扯句实在的,语言这东西就跟做菜似的,关键得掌握火候。用“搓手顿脚”这种成语,就像撒辣椒面——放少了没滋味,放多了呛得慌。咱得根据情景拿捏分寸,让老词儿在新语境里重新支棱起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