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ān bù yìn yí
成语解释: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
成语出处:《南齐书·褚渊传》:“天不憗遗,奄焉甍逝,朕用震恸于厥心。”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对老人的悼词
繁体字形:天不憗遗
英文翻译:Heaven does not leave behind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憗:古同“慭”。
遗:[yí]1.遗失。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遗。3.遗漏:遗忘。补遗。4.留下:遗迹。遗憾。不遗余力。5.专指死人留下的:遗容。遗嘱。遗著。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遗矢。遗尿。遗精。[wèi]赠与;送给:遗之千金。
“天不憗遗”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背后藏着古人对生命的敬畏。比如,读到“天不憗遗,老成凋谢”时,许多人会联想到德高望重的长者离世,仿佛连上天都不忍心带走这样的人物。这种表达像是一声温柔的叹息,既传递惋惜,又暗含对逝者品格的认可。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在悼念场景用吗?”其实不然。假设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这座古城历经千年风雨,天不憗遗般保留了原始风貌”,这里就巧妙地将成语转化为对文化遗产的赞美——仿佛上天有意庇护,让珍贵的事物免遭破坏。语言灵活度远超字面意义。
我曾在博物馆看到明代瓷器的介绍卡,上面写着:“工匠技艺登峰造极,天不憗遗之作存世仅三件”。这种用法跳出了“人”的范畴,转而强调事物的稀缺性。这让我想到:古语的生命力,往往在于今人如何赋予其新语境。
再比如现代职场中,若说“公司技术骨干突然离职,真可谓天不憗遗”,虽然稍显夸张,却能生动传递团队失去核心成员的冲击感。语言就像活水,成语的使用不必拘泥于古籍,关键要符合当下的表达逻辑。
有个有趣的发现:这个成语自带矛盾美感。前半句“天不憗”带着无奈,后半句“遗”又暗含留存之意。就像我们面对意外离别时,既遗憾命运无常,又庆幸曾有相遇。这种复杂的情绪,正是汉语精妙之处的体现。
或许有人觉得这类成语过于文雅,但试想:当我们需要表达超越普通“可惜”的情感浓度时,四个字就能勾勒出画面感和历史纵深。这何尝不是对浮躁表达的一种诗意抵抗?用好这类词汇,就像给语言镶了道金边,既庄重又不失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