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ó zhōng zhī guó
成语解释: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无不恨恨不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國中之國
英文翻译:A country within a state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国中之国”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一个国家内部存在另一个“国家”,常用来形容某个区域内存在高度独立、自成体系的小范围实体。比如一家大型企业里有个完全自主运营的研发部门,不受总部流程约束,员工甚至自嘲:“我们这儿都快成国中之国了!”这种场景既可能体现创新活力,也可能暗藏管理隐患。
为什么会出现“国中之国”?现实中,特殊职能需求常催生这种现象。例如某高校为引进顶尖科研团队,允许实验室自主招聘、独立核算经费,形成“学术特区”。这种“国中之国”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用灵活机制换取突破性成果。但若缺乏透明监督,也可能滋生资源垄断问题。
这种现象必然消极吗?答案是否定的。上海自贸区就是典型案例——通过划定特殊监管区域,试行与国际接轨的贸易规则,既保持整体稳定又推动制度创新。关键在于明确边界:就像小区里的业主委员会,既代表居民自治,又需遵守物业管理条例,这种“国中之国”反而能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个人观察发现,数字化时代让“国中之国”更易形成。某互联网公司的游戏事业部,因使用自研协作平台,工作节奏与母公司完全脱节。这种技术性隔离虽提升效率,但也导致跨部门协作困难。可见“国中之国”如同双刃剑,需在自主性与系统性间寻找平衡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制度衔接堪称典范。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既保持自身法律和经济体系,又通过口岸经济带等设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种“国中之国”模式证明,差异化共存完全可能实现互利共赢。
企业管理者不妨借鉴这个成语的智慧:与其强硬消除“国中之国”,不如建立“海关机制”——允许特定团队保留文化特色,但设置资源流动的“通关标准”。就像苏州工业园区,既保留新加坡管理模式,又通过数据互联确保与当地政策接轨,这样的“国中之国”反而成为改革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