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g
  • zhōng
  • zhī
  • yu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g zhōng zhī yuē

成语解释:桑中:桑林之间。指男女幽会的的密约。

成语出处:《诗·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男女幽会

繁体字形:桑中之約

英文翻译:A treaty in the mulberry

桑中之约的意思

桑:1.桑树,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卵形,花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2.(Sāng)姓。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约:[yuē]1.提出或商量(须要共同遵守的事):预约。约定。约期。约好五点钟见面。2.邀请:特约。约请。约他来。3.约定的事;共同订立、须要共同遵守的条文:践约。条约。和约。有约在先。4.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拘束:约束。制约。5.俭省:节约。俭约。6.简单;简要:由博返约。7.大概:大约。约计。约数。年约十七八。约有五十人。8.约分:5/10可以约成1/2。[yāo]用秤称:约一斤肉。约一约有多重。

成语评论

桑中之约”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代版的“秘密基地碰头”。比如有人悄悄对朋友说:“咱俩明天在村口桑树林见,别告诉其他人!”这种场景是不是很像现代人约在咖啡馆聊八卦?不过成语背后的故事可没那么轻松——它原本出自《诗经》,描述男女私下相会的禁忌感,如今更多用来比喻私下定好的计划。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非选桑树?其实这和古代生活场景有关。桑树既是养蚕的重要经济作物,又常种植在村落边缘,茂密的枝叶刚好能遮挡视线。就像现代人谈事情会选停车场角落或消防通道,桑树林自然成了天然的“隐私保护屏障”。

在职场中也常见类似情况。市场部老张悄悄拉住技术部小王:“咱们按桑中之约把方案先做出来,等例会直接惊艳所有人。”这种避开正式流程的协作方式,既带着突破常规的冒险感,又暗含团队信任的纽带。不过要注意,如果每个决策都搞“地下工作”,组织透明度可就堪忧了。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那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的积极计划。比如家长给孩子准备生日惊喜:“咱们来个桑中之约,你负责引开妈妈,我去布置客厅。”既保留了神秘感,又充满温暖的期待。比起“阴谋”的负面色彩,现代用法更多了层俏皮的趣味性。

当朋友问“桑中之约只能偷偷摸摸用吗?”,其实语境决定色彩。同事背着老板搞小动作自然不妥,但若是两个创作者避开干扰潜心创作,这种“秘密行动”反而能激发创造力。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相约竹林比试,关键不在躲藏,而在专注完成重要的事。

语言就像会流动的河水,“桑中之约”从最初的爱情隐喻,漂到现在已经能承载更多现代故事。下次想给生活加点戏剧性时,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毕竟谁能拒绝“在想象力的桑树林里秘密筹划美好”的浪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