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shèng zhī guó
成语解释: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等诸侯国
繁体字形:千乗之國
英文翻译:A country of thousands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乘:[chéng]1.骑;坐(交通工具):乘马。乘车。2.趁;就着:乘便。乘隙。3.运算方法之一。最简单的是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的数的运算。4.佛教的教理和教派:大乘。小乘。[shèng]1.量词。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之国。2.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泛指一般史书:史乘。野乘。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千乘之国”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古代中国的智慧。举个例子:一家初创公司从十几人的小团队发展成拥有数百名员工的中型企业,老板感慨道:“我们虽然算不上行业巨头,但也能称得上是‘千乘之国’了。”这里的“千乘之国”既表达了规模适中的状态,也暗含了持续发展的潜力。
有人可能会问:“千乘之国到底有多大?”其实“千乘”指的是古代战车数量。春秋时期,一个能养得起千辆战车的国家,大概相当于今天人口百万、经济自给自足的地级市规模。就像现在某省的第二大城市,既不会被国家政策过度倾斜,又能靠自身实力在区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个成语用在哪里最合适?想象某次部门会议上,经理指着新开拓的三个区域市场说:“我们不必盲目追求全国覆盖,先把这些‘千乘之国’经营好,稳扎稳打才是长久之计。”这种用法既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又突出了聚焦核心市场的战略思维。
有个历史细节很有意思:郑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千乘之国,能在晋楚两大强国夹缝中生存百年。他们时而联姻结盟,时而保持中立,这种灵活的外交策略,和现代中小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的审慎态度颇有相似之处。我认为,这种“中等规模优势”在今天依然存在——既保有快速决策的敏捷性,又具备抵御风险的基本实力。
现代人怎么理解这个概念?不妨看看社区超市与连锁巨头的竞争。某社区超市老板说:“我们不和连锁品牌拼价格战,而是深耕周边三公里,做到品类更贴心、配送更及时,这就是我们的‘千乘之国’策略。”这种定位精准的生存之道,或许比盲目扩张更有现实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千乘”不仅是数量概念,更是质量要求。古代战车需要两匹战马、三名士兵协同作战,就像现代企业需要市场、技术、运营部门紧密配合。有位创业者说得好:“我们团队虽小,但每个成员都能独当一面,这才是新时代的‘千乘配置’。”这种用人理念,或许比单纯追求团队规模更重要。
当听到有人用“千乘之国”形容某个项目时,别急着质疑规模大小。重点在于这个体系是否自成闭环、能否持续运转。就像组装电脑不必非用顶级配件,关键要看各部件能否协同发挥最佳性能。这种务实的发展观,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成语带给当代人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