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ūn
  • duó
  • rén
  • zhī
  • hà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ūn zǐ bù duó rén zhī hào

成语解释: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好:喜爱。道德高尚的人不夺取人家喜爱的东西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我这里劝着道着他不采分毫,别人的首级他强要,他小心儿不肯自量度,可不道君子不夺人之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等

繁体字形:君子不夺人之好

英文翻译:A gentleman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others

君子不夺人之好的意思

君:1.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2.敬辞。称对方:汪君。诸君。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夺:1.强取;抢:掠夺。巧取豪夺。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强词夺理。2.争先取到:夺冠。夺红旗。3.胜过;压倒:巧夺天工。先声夺人。4.使失去:剥夺。褫夺。5.失去:勿夺农时。6.作决定:定夺。裁夺。7.(文字)脱漏:讹夺。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好:[hǎo]1.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好人。好东西。好事情。好脾气。庄稼长得很好。2.合宜;妥当:初次见面,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3.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好看。好听。好吃。4.友爱;和睦:友好。好朋友。他跟我好。5.(身体)健康;(疾病)痊愈:体质好。身子比去年好多了。他的病好了。6.用于套语:好睡。您好走。7.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外边太冷,穿好了衣服再出去。坐好吧,要开会了。8.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束等语气:好,就这么办。好了,不要再说了。9.反话,表示不满意:好,这一下可麻烦了。10.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用法跟“多”相同:哈尔滨离北京好远?[hào]1.喜爱(跟“恶”wù相对):嗜好。好学。好动脑筋。好吃懒做。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成语评论

君子不夺人之好”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换成大白话就是: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会抢别人心爱的东西。比如朋友收藏了一款绝版游戏卡带,你虽然也很喜欢,但绝不会软磨硬泡逼对方转让,这就是“不夺人所好”的典型表现。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强调“不抢别人的心头好”呢?其实这和人与人相处的边界感有关。就像同事桌上摆着个丑萌的仙人掌盆栽,你看着扎眼,但人家就是喜欢这种“带刺的安全感”——尊重这种差异,反而能让关系更舒服。

历史上有个有趣的故事:宋代文人米芾痴迷奇石,有次看到别人家的太湖石直接跪下喊“石兄”。主人见他这般痴狂,主动要把石头送他,米芾却摆手拒绝:“所爱之物,岂可横刀夺之?”这种克制恰恰体现了君子的品格。

在我看来,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更像一面镜子。比如追星族为抢演唱会门票大打出手,职场里抢同事跟进半年的项目——这些行为看似“争取机会”,实则模糊了正当竞争与强取豪夺的界限。真正的君子,既有争取的勇气,也有退让的智慧。

换个角度想,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的“所好”越来越容易暴露。刷短视频看到邻居家的手办墙,逛朋友圈发现同学去了你梦寐以求的旅行地…这时候尤其需要“不夺人所好”的自觉。毕竟,成全别人的快乐,何尝不是给自己留一片舒心的天地?

最后分享个生活观察:小区里总有人为抢车位闹矛盾。但住三单元的老张特别有意思,明明看见空位,发现是邻居每天停的位置,宁愿多绕两圈找别处。问他为啥,他乐呵呵地说:“人家习惯了那个角度倒车,咱别给人添堵。”你看,君子之道,往往就藏在这样的小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