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shān
  • s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shān shì yè

成语解释:指著作。

成语出处:王西彦《乡下朋友》:“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专心于名山事业。”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不朽的著作

繁体字形:名山事業

英文翻译:an author 's works destined for posterity

名山事业的意思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业:1.行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饮食业。各行各业。2.职业:就业。转业。业余。无业。3.学业:肄业。修业。毕业。结业。4.事业:功业。创业。业绩。5.产业;财产:家业。业主。6.从事(某种行业):业农。业商。7.姓。8.佛教徒称一切行为、言语、思想为业,分别叫做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三业,包括善恶两面,一般专指恶业。9.已经:业已。业经。

成语评论

名山事业”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著书立说、传承文化的事业。这个说法最早来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写《史记》时说自己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思是把心血之作留给后世能理解它价值的人。

举个例子:考古团队花了十年整理敦煌文献,有队员抱怨“这么冷门的工作有人看吗?”,领队却笑着说:“咱们干的可是名山事业,一百年后会有人感谢今天的坚持。”这种对文化传承的信念,正是成语的精髓。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强调“名山”?其实这是比喻——古人觉得重要著作应该藏在深山,避开战乱或人为破坏,就像种子需要埋在土里等待发芽。现代人虽然不用真把书藏进山里,但依然需要这种保护知识火种的心态。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中学语文老师坚持带学生读《诗经》,哪怕考试不考。有家长质疑实用性,老师却说:“这些诗穿越三千年还能打动我们,这就是名山事业的力量。”比起短期功利,这种教学更关注精神基因的延续。

个人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名山事业”有了新内涵。每天有海量内容产生,但真正能沉淀下来的却很少。这时候更需要像古人那样,用“藏之名山”的慎重态度对待创作——不追求流量爆款,而是打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比如独立纪录片导演花五年跟踪拍摄乡村手艺人,期间没有任何商业回报。但他说:“手艺人的故事就像活化石,现在不记录,二十年后就消失了。”这种对抗快节奏的坚守,何尝不是当代的名山事业

说到底,这个成语在提醒我们:有些事就像种树,前人栽种时未必能看到开花结果,但后人总能在树荫下找到方向。无论是写书、做研究还是保护传统文化,关键不在于当下多热闹,而在于能否成为未来某个时刻的“路标”。

名山事业的造句

  1. 造句 鲁迅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而不是名山事业,却因此奠定了一个真正的批判的知识分子的传统。
  2. 造句 这两种作家,一为“名山事业”而坚守,一为当下而写作,在道德评价上,并不存在谁比谁高尚的问题。
  3. 造句 希望本书的面世,对于促进我国“大国卫生”这一名山事业,是美好的希望,理想的萌芽,追求卓越现实的整合。
  4. 造句 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毕生躬耕二千万字,成就了名山事业,被*弯奉尊为“国宝”。
  5. 造句 据称,金庸将此次改写视为其一生的“名山事业”,花了很多心血。
  6. 造句 然而,像季羡林和章太炎这样名山事业迥然相异的学者,竟同被捧为“国学大师”,则既可见“国学”概念之混乱之滑稽,亦可见人们对此并无深究之意。
  7. 造句 古人所谓名山事业,就是指此而言的。
  8. 造句 《秘笈》的发掘整理不仅是少林寺的一项“名山事业”,亦是向世人弘扬中华武术和。
  9. 造句 ’《雁北志集注》可谓徐先生的名山事业,一座堪为后学景仰的丰碑。
  10. 造句 探究这些文化名人的名山事业,便可发现,他们是在“一湖一湘”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