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ǎn shēn zì wèn
成语解释:见“反躬自问”。
成语出处:清·戴名世《程孝子传》:“呜呼!人孰不有母,读孝子之事,反身自问,竟何如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人严于律己
繁体字形:反身自問
英文翻译:Self questioning
反:1.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与“正”相对:反面。反作用。2.指反革命、反动派:肃反。3.反抗;反对:反法西斯。反封建。4.翻转:反复。反败为胜。5.推及:举一反三。6.回;还:反击。反问。7.副词。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8.古同“返”。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我们常听到“扪心自问”这个词,但具体该怎么用呢?比如当朋友借钱不还,你心里嘀咕:“我当初为啥要轻信他的承诺?”这种自我质疑的过程,其实就是“扪心自问”的典型场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决策时的盲点——明明察觉对方不靠谱,为何仍抱有侥幸心理?
“反求诸己”这个成语更值得玩味。工作中遇到同事推诿责任时,与其抱怨“他们怎么总这样”,不如先问自己:“我的沟通方式是否存在误解空间?”上周我负责的项目出现延期,复盘时发现其实是自己没把截止日期强调清楚。这种向内找根源的思维,往往比指责他人更能解决问题。
有人觉得“三省吾身”太过严苛,其实换个角度看:每天睡前花三分钟想想“今天哪句话说得欠妥”“哪个决定还能优化”,就像给大脑做碎片整理。我习惯在通勤时做这个练习,发现很多职场矛盾都源于信息不对等,而主动反思能大幅减少这类误会。
最容易被误用的可能是“自知之明”。有人把它等同于自我否定,其实它强调认知的客观性。就像打游戏时要看清血条剩余量,生活中也需要评估自身实力。上个月我推掉了个超出能力的case,虽然少赚了钱,但避免了因强撑而搞砸项目的风险——这何尝不是种智慧?
这些成语就像藏在语言里的瑞士军刀,关键时刻能帮我们切开问题的表象。与其等着别人给答案,不如养成自我对话的习惯:遇到困惑先停三秒,把“凭什么这样对我”换成“我能从中学到什么”。这种思维转换,往往就是破局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