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qiū zhī hòu
成语解释:人死后的婉称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千秋之后,传梁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死后
繁体字形:千秌之后
英文翻译:after death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秋:1.秋季:深秋。秋风。秋雨。秋高气爽。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秋。大秋。3.指一年的时间:千秋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见〖秋千〗。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后: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后门。村前村后。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后天。日后。后辈。先来后到。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后。7.姓。
「千秋之后」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极为久远的未来。它自带一种宏大的时空感,就像站在山顶俯瞰绵延不绝的山脉,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现在做的事情,真的能在千年后留下痕迹吗?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某位老教授退休时把毕生藏书捐给社区图书馆,旁人笑说「这些纸质书千秋之后早化成灰了」,他却指着正在扫描古籍的机器说:「你看,知识正坐着光纤穿越时空呢。」这个场景恰好点破成语的深层含义——重要的不是载体能否留存,而是精神能否被持续解读。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的努力在历史长河里算什么呢?去年我在敦煌看到唐代画工的签名,那些原本只是谋生工作的壁画,却在千年后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就像现在外卖小哥的配送路线被导航系统记录,或许会成为未来研究21世纪城市生活的珍贵数据。每个时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千秋之后」的注脚。
科技发展正在重塑这个概念。去年考古学家用AI复原了毁于战火的古代建筑,数字永生技术也引发热议。这让我想起老家祠堂里那本虫蛀的族谱,祖父坚持手抄备份时说:「电子存档千秋之后更容易找回来。」当时觉得迂腐,现在才懂他在用新旧融合的方式守护记忆。
有个有趣的矛盾现象:我们既渴望在时间长河中留下印记,又害怕被后人误解。就像明代工匠在房梁暗格藏施工日记,既想证明自己的技艺,又特意用暗语防止外人看懂。这种微妙心理,恰似当代人在社交平台既分享生活又设置三天可见。或许「千秋之后」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被如何记住,而在于记录本身带来的存在感。
站在阳台上看晚霞时,突然意识到每一片云都在移动重组。就像此刻写下的文字,可能在百年后被AI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故事。时间从来不是单向的河流,而是不断交织的网,而我们都是网上发光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