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qiū rén wù
成语解释:名垂后世的人物。
成语出处:清·赵翼《赤壁》诗:“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大人物
繁体字形:千秌人物
英文翻译:immortal figures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秋:1.秋季:深秋。秋风。秋雨。秋高气爽。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秋。大秋。3.指一年的时间:千秋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见〖秋千〗。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什么是“千秋人物”?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影响深远、被历史记住的人。比如“名垂青史”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这类人物——他们像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见。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的英雄豪杰,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课本里跳动。
有人问:这些人物究竟靠什么被记住?答案藏在“流芳百世”这个成语里。王安石变法时曾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百姓”,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格局,让他的改革理念即便失败,仍在后世激起回响。就像苏轼评价他:“拗相公虽败,其志如松柏常青。”
但千秋人物都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吗?看看“瑕不掩瑜”这个成语就知道答案。秦始皇焚书坑儒遭人诟病,但他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功绩,就像黑夜中的明月,遮盖了周围的暗淡星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道:“秦皇虽暴,其制犹存”,恰如成语“白璧微瑕”的生动诠释。
现代人还能成为千秋人物吗?观察当下的科技先锋或许能发现端倪。马斯克将火箭回收技术变成现实时,有媒体用“开天辟地”形容他的突破。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当一个人的创造真正改变了人类生活轨迹,就像成语“彪炳千秋”描述的那样,时间自会为他留出位置。
有趣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也可能留下印记。敦煌莫高窟的无名画工,用颜料在洞窟里绘出盛唐气象。他们没留下姓名,但成语“无名英雄”说的正是这种存在——就像王安石诗中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提醒我们:创造价值的形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回望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会发现一个共性:真正重要的不是当时获得的掌声,而是能否在时光淬炼后依然闪光。就像青铜器上的绿锈,反而让纹路更加清晰。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幽默感——它用漫长岁月作筛子,把浮华筛去,只留下真正有重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