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è shēn bào chóu
成语解释:见“借交报仇”。
成语出处:明·高启《结交少年场行》:“结交须结游侠儿,借身报仇心不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舍身助人报仇
繁体字形:借身報讎
英文翻译:Take revenge
借:1.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向他借书。跟人借钱。把笔借给我用一下。2.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出:借书给他。借钱给人。3.假托:借故。借端。4.凭借;利用:借助。借手(假手)。5.(有时跟“着”连用)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借着灯光看书。借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藉”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报:1.传达;告诉:报告。报名。2.传达新闻、消息的文字或信号:报纸。捷报。电报。3.某些刊物:周报。学报。4.报答;报复:报恩。报仇。报应。
仇:[chóu]1.仇敌:疾恶如仇。同仇敌忾。2.仇恨:结仇。血泪仇。他们两家有仇。[qiú]姓。
什么是"借身报仇"?简单来说,就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比如明朝有个真实案例:御史钱一本想扳倒权臣严嵩,自己却装病辞职,暗中支持青年官员邹应龙上奏弹劾,最终借助这位新科进士的手,成功让奸臣倒台。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呢?这就像现代职场中的"隔山打牛"。有位市场部同事曾悄悄告诉我:"与其自己和大领导硬碰硬,不如把方案交给新来的副总去汇报"。这种策略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又能借助他人实现目标,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隔空点穴"。
但这样做好处坏处各占多少?我曾在创业时深有体会。当时有个竞争对手恶意压价,我选择把客户引荐给行业前辈。结果那位前辈用更专业的服务赢得客户,反而让对手的降价策略成了笑话。这种"借力打力"的关键在于,必须找到真正有实力的"替身",否则就像让小学生参加高考,注定要翻车。
如何正确运用这种智慧?有个餐饮老板的做法值得参考。面对山寨店铺的抄袭,他非但没有起诉,反而主动教对方改进菜品。结果山寨店转型成特色餐馆,两家店反而形成了美食街的互补效应。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借身"不一定是打击,也可以转化为共赢。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智慧有了新形态。就像自媒体创作者常说的"爆款接力"——当某个话题突然爆红,聪明人不会原样照抄,而是从新角度切入,借助流量东风传播自己的观点。这种现代版的"借身",更像是智慧的共享而非单纯的利用。
说到底,任何策略都是双刃剑。我见过最成功的案例,往往是那些把"借身"变成"共生"的人。就像榕树借助其他树木生长,最终却能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当我们运用这类智慧时,或许该多想想:如何让借力的过程,变成创造新价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