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è jiāo bào chóu
成语解释:帮助别人报仇。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舍身助人报仇
繁体字形:借交報讎
英文翻译:Take revenge
借:1.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向他借书。跟人借钱。把笔借给我用一下。2.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借出:借书给他。借钱给人。3.假托:借故。借端。4.凭借;利用:借助。借手(假手)。5.(有时跟“着”连用)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借着灯光看书。借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藉”
交:1.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交活。交税。交公粮。把任务交给我们这个组吧。2.到(某一时辰或季节):交子时。明天就交冬至了。交九的天气。3.连接;交叉:交界。两直线交于一点。4.相连接的时间或地方:春夏之交。太行山在河北、山西两省之交。5.结交;交往:交朋友。建交。6.友谊;交情:绝交。一面之交。7.(人)性交;(动植物)交配:交媾。杂交。8.互相:交换。交流。交易。交谈。9.一齐;同时(发生):交加。交迫。交集。10.姓。11.同“跤”(jiāo)。
报:1.传达;告诉:报告。报名。2.传达新闻、消息的文字或信号:报纸。捷报。电报。3.某些刊物:周报。学报。4.报答;报复:报恩。报仇。报应。
仇:[chóu]1.仇敌:疾恶如仇。同仇敌忾。2.仇恨:结仇。血泪仇。他们两家有仇。[qiú]姓。
“借交报仇”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拆开来看其实挺有意思的——“借别人的交情来报仇”。比如朋友被人欺负,你替他出头,这就有点“借交”的意思。不过具体用起来是什么样呢?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和王五是死党,有天张三被同事当众羞辱,王五知道后气得拍桌子:“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他私下联系了张三的其他朋友,一起帮张三讨回公道。这种“拉上兄弟撑腰”的行为,是不是挺符合“借交报仇”的场景?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仗义执言”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借”字上。“借交报仇”更强调借助他人关系网的力量,而不仅仅是自己发声。就像现在网上有人受欺负,朋友帮忙转发曝光,这就是新时代的“借交”。
我在读史书时发现,古代这类故事特别多。像《史记》里记载的游侠,常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过现在法治社会,这种“报仇”更多转化成了合法途径。比如朋友被公司不公正对待,大家帮忙收集证据申请劳动仲裁,既守住了底线,又维护了正义。
有意思的是,现代人处理矛盾的方式正在改变。以前可能真刀真枪干架,现在更多是比拼人脉资源。有次看到邻居家孩子被校园霸凌,家长没有直接找对方理论,而是联合其他家长推动学校建立反霸凌机制,这种“升级打怪”的思路,算不算文明版的借交报仇?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去年看到新闻里有人为帮朋友出气,聚众闹事结果触犯法律。这提醒我们:借助他人力量是智慧,但得用在正道上。就像炒菜要用合适的火候,劲儿使大了容易糊锅。
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办?我的经验是:先冷静分析事情性质。小摩擦可以找共同朋友调解,原则性问题还是要相信法律。毕竟真正的朋友情谊,应该像安全气囊——平时用不着,关键时刻能救命。
说到底,“借交报仇”背后反映的是人际关系的力量。就像蜘蛛网的每根丝都互相牵连,懂得善用而不滥用这种连接,或许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生存智慧。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朋友,不妨想想:除了撸袖子帮忙,有没有更聪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