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zhī qǐ dǎo
成语解释: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成语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你可知他一面在这里服药,一面在那边戕伐,碰了个不知起倒的医生还给他服点燥烈之品,正是‘泼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罢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不知好歹
繁体字形:不知起倒
英文翻译:Don't know what to do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倒:[dǎo]1.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倒。墙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2.对调,转移,更换,改换:倒手。倒换。倒车。倒卖。倒仓。倒戈。[dào]1.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倒立。倒挂。倒影。倒置。2.把容器反转或倾斜使里面的东西出来:倒水。倒茶。3.反过来,相反地:倒行逆施。反攻倒算。倒贴。4.向后,往后退:倒退。倒车。5.却:东西倒不坏,就是旧了点。
哎呦,你瞅瞅这成语"不知起倒",乍一听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别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词儿其实是个方言演变来的,字面意思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起来、什么时候该倒下",说白了就是形容人做事没分寸、不分轻重缓急,跟个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举个栗子啊!比如公司新来的实习生,明明手上压着三个项目的报告要交,非要拉着主管讨论年会节目单——这就叫典型的不知起倒。你可能会问:"那这和普通的没眼色有啥区别?"嘿,问到点子上了!这成语重点在"持续性犯迷糊",不是说偶尔判断失误,而是长期缺乏对形势的基本判断力。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拍大腿:"这不就是我那个总在家长群里发养生文章的舅舅么!"没错儿,疫情封控期间转发小道消息、大半夜给客户发60秒语音方阵...这些都属于不知起倒的经典操作。不过咱得客观说句,这种情况往往不是故意添乱,而是认知框架出了偏差。
要我说啊,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知起倒的案例真是越来越多了。前两天在咖啡馆就碰到个活例子:俩小年轻谈着百万级项目,结果旁边的大爷硬是插进来大谈区块链投资,那场面简直让人脚趾抠地。这种社交场景的错位,说白了就是没整明白"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的基本规则。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还没个判断失误的时候呢?关键是要建立动态评估的意识。就像炒菜得看火候,聊天得看气氛,职场得看时机。建议大伙儿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先默念三遍"关我啥事、关你啥事、关他啥事",这套灵魂三问能拦住不少糊涂操作。
说到底,知进退明得失这事儿,还真得靠阅历打磨。你看那些职场老江湖,哪个不是从愣头青摔打出来的?重要的是保持学习心态,多观察多反思。下次再遇到拎不清状况的主儿,咱就当看个现成教材,心里偷着乐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