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píng ér míng
成语解释: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成语出处: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不平而鸣
英文翻译:To cry out over injustic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平坦。马路很平。把纸铺平了。2.使平:平了三亩地。把沟平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辈。平列。平局。平起平坐。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论。6.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平叛。平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平时。平淡。10.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哎呦,你听说过“不平则鸣”这个成语吗?说白了就是遇到不公平的事,总有人憋不住要站出来说话。比如老张家的菜摊被城管无理没收,街坊邻居集体到社区投诉,这不就是典型的不平则鸣嘛!
那问题来了:为啥人们非得“鸣”不可呢?其实啊,这就像看到小孩被欺负大人会拦着一样——人性里自带锄强扶弱的基因。记得去年有个新闻吗?快递小哥被拖欠工资,网友自发在平台刷屏维权,最后愣是让公司补发了薪水。您瞧瞧,这不平之鸣有时候真能推动改变。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有些年轻人遇到委屈就发朋友圈吐槽,算不算新时代的“鸣”法?要我说啊,关键得看是不是真有道理。就像上周同事小王被组长抢了功劳,他在部门会议上当面提出质疑,既没拍桌子也没骂脏话,结果反而获得了领导重视。这种有分寸的“鸣”,可比闷声吃亏强多了。
有朋友可能会问:鸣了要是没用咋整?嘿,这事儿得辩证看。去年小区物业乱涨停车费,我们三十多户联名写信,虽然第一次被驳回,但持续反映三个月后终于召开业主大会。您看,鸣不单是发泄,更是种持续推动的力量。
说到底啊,不平则鸣这事就像打雷下雨似的自然。虽然有时候会淋湿衣裳,但雷雨过后空气才清新嘛。咱老祖宗造这个词儿真是妙,既承认了世道难免有不平事,又肯定了发声的价值。下次您要是遇见啥憋屈事,不妨也试试有理有据地“鸣”一嗓子——当然啦,记得带把“道理伞”,别光会嚷嚷淋成落汤鸡。
最近看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连AI聊天机器人被用户恶意调戏时,程序里都设置了礼貌反驳的应答机制。您说这算不算科技时代的另类鸣不平?看来啊,追求公平这事,还真是刻在万物骨子里的本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