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tóng dài tiān
成语解释: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成语出处:《公羊传 庄公四年》“讳与仇狩也”汉何休注:“《礼》,父母之仇,不同戴天。”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有深仇大恨
繁体字形:不同戴天
英文翻译:feel irreconcilable hatred for sb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戴:1.把东西加在头、脸、颈、胸、臂、手等处:戴帽子。戴眼镜。戴红领巾。戴手套。2.头上顶着;承当着:披星戴月。戴罪立功。3.拥护;尊敬:爱戴。感戴。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不共戴天”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陌生,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接——形容仇恨深到不能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下。比如《三国演义》里,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咬牙切齿地说:“孙权与我,不共戴天之仇!”这句话里的情绪张力,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那种你死我活的激烈对立?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用这么重的词吗?”其实这个成语更多是提醒我们:仇恨本身会吞噬人的理性。比如两家公司恶性竞争,老板公开宣称“和对方不共戴天”,结果两败俱伤,员工也跟着遭殃。这时候再看成语,更像是一面警示镜。
生活中其实藏着更接地气的例子。亲戚间为争房产闹上法庭,邻居为停车位天天吵架,这些矛盾若用“不共戴天”的心态处理,最终只会困住自己。我见过最聪明的化解方式是:有位阿姨发现楼下总乱丢垃圾,她没选择硬碰硬,反而主动送盆栽过去,笑着说“美化环境大家受益”。你看,换个思路,“戴天”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不过话说回来,成语的夸张表达也有其价值。它像语言中的“放大镜”,帮助我们看清某些关系的本质。就像电影里常有的情节:主角发现杀害亲人的真凶时,导演用暴雨中的对峙镜头,配合“不共戴天”的台词,瞬间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这种艺术化的处理,反而让观众更易理解人物情感的烈度。
有个有趣的细节是,古人造这个成语时,或许没想到今天的我们会用它来反思仇恨。就像拿着祖传的宝剑,现代人不再用它厮杀,而是挂在墙上提醒自己:锋利的东西要谨慎对待。当我们在文章里写下“不共戴天”时,真正该传递的,或许是学会在愤怒时抬头看看天空——毕竟同一片苍穹下,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比矛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