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án wén rù jié
成语解释:文;节:旧时指礼节;缛:繁重。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
成语出处:宋 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分句;含贬义,比喻烦琐、多余
繁体字形:繁文縟節
英文翻译:unnecessary and overelaborate formalities
繁:[fán]复杂;繁多:纷繁。繁星。[pó]姓。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缛:烦琐;繁重:缛礼。繁文缛节。
节:[jié]1.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竹节。关节。2.段落:章节。3.量词。表示分段的物体:两节烟筒。4.节日;时令:国庆节。清明节。5.事项:礼节。细节。6.限制;俭省:节制。开源节流。7.删略:节本。节录。8.操守:节操。晚节。9.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持节。10.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每小时航行1海里(约合1.852千米)称为1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jiē]〔节骨眼儿〕〈方〉比喻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gu)。
“繁文缛节”这个词,乍一听像在说一本写满复杂规矩的书,但实际生活中你肯定遇到过类似场景。比如同事小张想申请办公用品,填了5页表格还要求部门领导盖章,结果拖了一周才拿到一包打印纸。这时候他忍不住吐槽:“这点小事搞这么多繁文缛节,黄花菜都凉了!”
为什么明明简单的事总要复杂化?某次社区组织垃圾分类活动,志愿者需要签承诺书、参加培训考试、上传身份证复印件。李大妈直摇头:“我就是想帮忙捡个瓶子,搞得像考公务员似的。”其实多数情况下,这些流程是为了规避风险,但过度追求“程序正确”反而会让善意消磨在重复劳动中。
上周朋友创业注册公司,原本以为三天能办完的手续,因为材料里少盖一个骑缝章被退回三次。窗口工作人员也很无奈:“我们理解您的着急,但系统里每个环节必须按章办事。”这时候你会发现,繁文缛节就像把双刃剑——既保护了规范性,也可能误伤效率。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有意思:某小学春游需要家长签署7份同意书,包括《户外活动风险知情书》《车辆乘坐确认函》甚至《零食携带免责声明》。王老师私下说:“其实去年有家长投诉孩子吃了同学给的芒果过敏,现在不加这些条款,出了问题谁都担不起。”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社会规则越来越细——大家都在用文书构建安全网。
个人认为,关键要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平衡点。就像小区最近改造健身区,物业没有要求业主集体签字,而是公示设计图两周,通过微信群收集意见。最终既避免了文山会海,又快速推进了改造。或许当我们学会把“必要流程”和“过度包装”区分开,就能让规则真正服务于人,而不是束缚住手脚。
下次遇到需要盖十个章才能领办公用品的状况,不妨试试带着材料直接找负责人沟通。很多时候,那些看似铁板一块的程序壁垒,其实只需要一句“我们能不能换个更简单的办法”就能打破。毕竟,制定规则的本意不该是制造障碍,而是让事情运转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