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 rú yǔ xià
成语解释:汗珠象下雨似的往下掉。形容出汗很多。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十七:“三冬汗如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形容出汗很多
繁体字形:汗如雨下
英文翻译:sweat profusely
汗:[hàn]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hán]可汗(kèhán)的简称。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汗如雨下”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小明刚跑完五公里,衣服已经湿透,额头的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朋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这真是汗如雨下啊!”——用具体场景描述出汗量大的状态,比直接说“流了很多汗”更生动。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成语?直接说热不行吗?”其实成语的妙处在于画面感。比如描述面试场景:“会议室空调坏了,应聘者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停擦汗,衬衫后背已经出现深色汗渍,简直是汗如雨下的真人版。”这种表达既点明了环境窘迫,又暗示了当事人的紧张程度。
我曾在工地见过更震撼的画面。盛夏午后,钢筋被晒得发烫,工人们扛着建材来回走动,安全帽边缘不断有汗水滑落,在地面砸出硬币大小的湿痕。这种场景用“汗如雨下”形容,比任何形容词都更有冲击力。这也让我意识到,某些劳动群体的辛苦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带着点夸张的幽默。比如同事熬夜改方案,第二天顶着黑眼圈说:“昨晚写报告写得汗如雨下。”其实书房开着空调,所谓的“汗”更多是心理压力的具象化表达。这种用法虽然偏离原意,但恰好说明语言是活的,会随时代演变出新的趣味。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咬牙坚持的时刻,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意象。那些顺着脸颊滚落的汗珠,既是身体努力的证明,也是突破自我的勋章。就像马拉松选手冲过终点时,被汗水浸透的运动服,在阳光下反而闪耀着独特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