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ǐ xiè bù tōng
成语解释:泄:泄漏。原意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拥挤和包围得非常严密。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佛事门中,风行草偃。”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道路阻塞
繁体字形:水洩不通
英文翻译:even a drop of water couldn 't leak out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泄:[xiè]1.液体或气体排出:排泄。泄洪。泄泻。2.漏,露:泄劲。泄露。泄漏。泄密。3.尽量发出(情绪、情欲等):泄愤。泄恨。发泄。[yì]〔泄泄〕a.缓飞的样子,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b.闲散自得,如“十亩外兮,桑者泄泄兮”;c.弛缓的样子,如“天之方噘,无然泄泄”。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水泄不通”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咱们先看个例子:早高峰的地铁站里,排队进站的人群从闸机口一直堵到楼梯转角,连只蚂蚁都挤不进去,真叫一个水泄不通。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水泄不通只能形容人多吗?”其实不然,它更多是强调空间被彻底填满的状态——比如快递站“双十一”期间堆到天花板的包裹,或是广场上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都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有人问:“这成语和‘人山人海’有什么区别?”咱们举个演唱会的例子:粉丝们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保安手拉手组成人墙都挡不住往前涌的人群。这里用“水泄不通”比“人山人海”更能突出空间被完全占据的压迫感。就像往瓶子里灌水,最后一滴水都塞不进去的那种饱和状态。
再来看个生活场景:网红餐厅开业当天,慕名而来的食客把整条巷子堵得水泄不通,外卖小哥的电瓶车都卡在人群里寸步难行。这时候有人嘀咕:“这么挤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排队?”依我看,这恰恰反映了现代人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大家宁愿忍受拥挤,也要亲身体验稀缺的消费机会。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担心:“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太夸张?”其实关键在于画面感。比如描述春节前的火车站,说“候车大厅挤得水泄不通”,瞬间就能让人联想到行李箱摞成墙、人群像沙丁鱼罐头般的具象画面。这种程度的夸张反而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个人觉得,“水泄不通”的妙处在于它打通了视觉想象。当你说某个地方“连根针都插不进去”时,听众脑海里马上会构建出三维立体的拥挤场景。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正式报告里可能需要换成“客流量超载”之类的表述,毕竟成语的使用场合也很重要。
最后留个思考:当我们身处水泄不通的环境时,除了抱怨拥挤,是否也能感受到某种集体生活的温度?就像元宵节灯会上摩肩接踵的人群,那份热闹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当然,如何在安全管理和体验感之间找到平衡,就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