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áo fā dǎo shù
成语解释: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愤怒、惊吓等
繁体字形:毛發倒竪
英文翻译:gruesomely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倒:[dǎo]1.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倒。墙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2.对调,转移,更换,改换:倒手。倒换。倒车。倒卖。倒仓。倒戈。[dào]1.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倒立。倒挂。倒影。倒置。2.把容器反转或倾斜使里面的东西出来:倒水。倒茶。3.反过来,相反地:倒行逆施。反攻倒算。倒贴。4.向后,往后退:倒退。倒车。5.却:东西倒不坏,就是旧了点。
竖:1.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竖井。竖琴。2.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相对):画一条竖线。竖着再挖一道沟。3.使物体跟地面垂直:竖电线杆。把柱子竖起来。4.汉字的笔画,从上一直向下,形状是“。”。5.年轻的仆人:竖子。
“毛发倒竖”这个成语,你听过吗?它常用来形容人受到极度惊吓或感受到强烈震撼时的生理反应。比如:“深夜独自看恐怖片,突然屏幕里伸出一只苍白的手,我瞬间觉得后背发凉,毛发倒竖。”这种场景下,成语的生动性立马让人联想到“鸡皮疙瘩”和“汗毛直立”的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毛发倒竖”而不是直接说“害怕”?其实,这个成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同时传递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冲击。比如:“登山时遇到悬崖边的强风,脚下碎石滚落,我死死抓住岩壁,只觉得浑身毛发倒竖,连呼吸都停了半拍。”这里不仅表达了恐惧,还强调了身体的本能反应。
换个场景来看,成语也能用在非恐怖的语境中。比如:“听到多年未联系的老友在异国街头认出我,喊出我名字的那一刻,惊喜交加,竟有种毛发倒竖的恍惚感。”这种用法跳出了“惊吓”的框架,反而突出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个人认为,“毛发倒竖”在现代语言中其实被低估了。它不仅能描述惊悚场景,还能用来比喻突如其来的灵感——比如作家写作时“灵光一现,后颈微微发麻,仿佛连头发都要立起来”。这种延伸用法让成语焕发了新生命,既保留传统意象,又贴合当代人的表达需求。
最后留个小问题:如果遇到让人“毛发倒竖”的事,你会如何描述当时的感受?试试用这个成语造句,或许会发现它比“吓死了”“惊呆了”更有画面冲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