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áo fà sēn shù
成语解释: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岳珂《桯史·馆娃浯溪》:“余忽心动,毛发森竖,乃迹故步,还至水浒。”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愤怒、惊吓等
繁体字形:毛發森竪
英文翻译:Hairy and upright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森:1.形容树木多:森林。2.繁密;众多:森罗万象(纷然罗列的各种事物现象)。3.阴暗:阴森。4.姓。
竖:1.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竖井。竖琴。2.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相对):画一条竖线。竖着再挖一道沟。3.使物体跟地面垂直:竖电线杆。把柱子竖起来。4.汉字的笔画,从上一直向下,形状是“。”。5.年轻的仆人:竖子。
看到“毛发森竖”这个词,你可能会想:它到底形容什么场景?举个具体例子试试——漆黑的楼道里突然传来一阵窸窣声,后颈的汗毛像被静电吸附般直立,这种生理反应正是“毛发森竖”的生动写照。
有人要问:这个词和“毛骨悚然”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像孪生兄弟,都描绘因恐惧产生的生理反应。但“毛发森竖”更侧重具象的体感细节,仿佛能看见发丝根根竖立的画面。比如看悬疑小说时,主角发现门锁转动却无人推门,脖颈后的汗毛突然集体起立,这时用这个词就特别传神。
现代人还适用这个成语吗?当然!深夜独自看恐怖片时,空调冷风扫过后背的瞬间;荒野徒步突遇不明响动时,手臂上冒出的鸡皮疙瘩。这些当代生活场景里,古老的成语依然焕发活力。我常觉得,这类成语就像随身携带的显微镜,能放大我们忽略的细微感受。
有人疑惑:用这个词会不会太夸张?其实关键在于分寸。在描写悬疑氛围或意外惊吓时,它能精准传递瞬间的惊悸感。试想这样的画面:夜班护士巡查病房,监护仪突然发出刺耳警报,空荡走廊里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这时用“毛发森竖”形容她的反应,远比单纯说"害怕"更有画面冲击力。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把祖先对未知的恐惧,用诗意的方式凝固在语言中。当我们使用这些词汇时,不仅是在描述当下感受,更是在延续文化记忆。下次遇见让你汗毛倒竖的时刻,不妨试试这个词,或许能发现文字与身体对话的新鲜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