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è
  • zhī
  • t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è fū zhī tòng

成语解释: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比喻感受深切

繁体字形:切膚之痛

英文翻译:pain of cutting one 's body

切肤之痛的意思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肤:1.皮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2.表面的;浮浅:肤浅。肤泛。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痛:1.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伤口很痛。2.悲伤:悲痛。哀痛。3.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痛骂。痛歼。痛饮。痛下决心。

成语评论

切肤之痛”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刀割皮肤一样的疼痛”,但实际用来形容那些亲身经历、让人刻骨铭心的痛苦。比如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切肤’来形容痛苦?”其实很简单——皮肤是人最直接的感知器官,被刀割的疼痛是真实的、具体的,用来比喻无法回避的内心煎熬再贴切不过。

举个例子吧:老张创业失败,赔光了半辈子积蓄。他苦笑着说:“以前总听人说生意难做,现在算是尝到切肤之痛了。”这里的“切肤之痛”不仅指经济损失,更包含梦想破碎的苦涩。你看,成语背后藏着的不仅是词义,更是情感的重量。

再比如,小王在疫情中失去了至亲。他后来写道:“那些说‘感同身受’的人,终究无法体会真正的切肤之痛。”这句话犀利地揭示了一个真相: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完全理解他人承受的煎熬。这也提醒我们,面对他人痛苦时,与其轻飘飘地安慰,不如安静倾听。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代社会还需要用这么‘血腥’的成语吗?”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直观性。当我们在职场遭遇背叛,在家庭经历变故时,那种真实可感的痛楚,确实像无形的刀刃划过皮肤。我个人觉得,这种成语的存在,反而让我们更坦诚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现在年轻人用“扎心了老铁”表达类似感受,本质上和“切肤之痛”异曲同工。语言会演变,但人类对“痛感”的表达需求始终存在。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像处理伤口那样,给这些疼痛留出愈合的空间。

切肤之痛的造句

  1. 造句 **战争失败使国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2. 造句 因此,酒店永远感受不到这块业务的"成本"所带来的切肤之痛。
  3. 造句 那的确是件令人伤心且为切肤之痛的事。
  4. 造句 你对他弟弟采取的举动给他带来切肤之痛。
  5. 造句 不过,铁矿石、炼焦煤和废钢成本飙升带来的切肤之痛要到第三季才能感受到,分析师多预期届时会看到用户放缓补充库存的速度,同时终端用户的需求却未见提高。
  6. 造句 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7. 造句 连高高在上的国有行业也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8. 造句 出身寒微的他,对低下阶层百姓的艰苦生活颇有切肤之痛。
  9. 造句 太太身故后,他感到切肤之痛。
  10. 造句 凡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哪个没有切肤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