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quán zhī xià
成语解释:九泉:地下最深的地方。人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
成语出处:《魏书 旧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洋之下,实深重恨。”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定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
繁体字形:九泉之下
英文翻译:in the lower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泉:1.泉水:温泉。矿泉。清泉。甘泉。2.泉眼。3.钱币的古称:泉币。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九泉之下”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先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吧。比如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台词:“父亲若知道这件事,九泉之下也能安心了。”这里的“九泉之下”代指逝者所在的世界,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告慰之情。
为什么古人会用“九泉”指代死亡?原来古代认为地下有九层泉水,最深的地方就是亡魂归宿。这种说法虽不科学,却给生死话题增添了诗意。比如白居易的“九泉应有爱,一恸向寒灰”,就用婉转的方式寄托了对亡友的思念。
现代人还适合用这个成语吗?完全没问题。当朋友说:“真希望爷爷能看到我考上大学”,你可以回应:“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定会为你骄傲。”这种表达既避免了直接说“死”字的生硬,又保留了传统语言的含蓄美。
要注意的是,“九泉之下”带有庄重色彩。如果同事抱怨“老板的要求简直让人想下九泉”,这就成了黑色幽默。使用时需根据语境拿捏分寸,避免在轻松场合显得突兀。
有个有趣的现象:随着网络语言发展,年轻群体开始创造新用法。比如游戏玩家调侃:“这把操作太菜,队友怕是想送我去九泉之下。”虽然偏离原意,却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不过正式写作时,还是建议保持成语原本的庄重感。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的活化石。它们既承载着先人对生死的思考,又为现代人提供表达情感的优雅工具。当我们说“九泉含笑”时,其实是在用千年前的月光,照亮今人的思念。
下次遇到需要表达缅怀的场景,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起直白的“去世后”,它能让语言多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就像给记忆装裱上古典画框,让真挚情感在时光长廊里产生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