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ǔ yuán zhī xià
成语解释:九原:山名,春秋时晋国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即在阴间
成语出处:苏雪林《玉溪诗谜·引论》:“我们既不能起义山于九原之下而问之,只好付之缺疑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
繁体字形:九原之下
英文翻译:Under Jiuyuan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原:1.最初的;开始的:原始。原人。原生动物。2.属性词。原来;本来:原地。原作者。原班人马。原有人数。3.没加工的:原棉。原煤。原油。4.姓。5.原谅:原宥。情有可原。6.宽广平坦的地方:平原。高原。草原。原野。7.同“塬”。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九原之下”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人对地下世界的某种想象,但实际使用时,它到底指代什么?其实,“九原”原指极深的地底,常用来比喻人去世后的归处,类似“九泉之下”。比如古人写悼词时,可能会说:“愿逝者安息于九原之下,与天地同寿。”这里的“九原”既是实指土地深处,也暗含对逝者的敬重和哀思。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在一段历史小说中,主角面对战友牺牲时感叹:“若他日重逢,或许只能在九原之下把酒言欢了。”这句话既点出了生离死别的沉重,又用略带浪漫的想象冲淡了悲伤,这正是成语的巧妙之处。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反向使用。假设有人用夸张的语气说:“这件事要是搞砸了,老板怕是要把我埋到九原之下去!”这里的“九原之下”不再是严肃的生死概念,反而变成职场压力的幽默表达。这种灵活运用让古老词汇焕发新意,说明语言始终在动态演变。
个人认为,“九原之下”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的密码。它既承载着古人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比如将死亡与土地深度关联,暗合“尘归尘,土归土”的自然循环观;又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当我们在追思会上听到“愿母亲在九原之下得以安宁”时,会比直白的“安息吧”多出几分诗意与厚度。
或许有人觉得这类成语过于陈旧,但换个角度看,它们恰恰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下次在写作时试着用“九原之下”代替“地下”,说不定能让文字多出几分历史的纵深感。毕竟,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人类共同记忆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