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uí shí suí dì
成语解释:①谓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成语出处: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游山诗有时地之异宜,随时随地,设色布景,否者皆陈言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时时刻刻
繁体字形:随時随地
英文翻译:whenever and wherever possible
随:1.跟着:随从。随员。随葬。随即(立刻)。随行(xíng)。随身。随喜。随波逐流。随行(hāng)就市。2.顺从,任凭:随意。随口。随宜。随和。随俗。随笔。随遇而安。3.顺便,就着:随带。随手关门。4.像:他长得随他父亲。5.姓。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随:1.跟着:随从。随员。随葬。随即(立刻)。随行(xíng)。随身。随喜。随波逐流。随行(hāng)就市。2.顺从,任凭:随意。随口。随宜。随和。随俗。随笔。随遇而安。3.顺便,就着:随带。随手关门。4.像:他长得随他父亲。5.姓。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成语是汉语里的“压缩包”,短短几个字就能装下丰富的故事或道理。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成语大多来自历史典故?”其实这就像现代人用“emo”表达情绪一样,古人用浓缩的典故传递经验。比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是通过农夫守在树桩旁等兔子的故事,提醒人们不要死守经验。
有朋友问:“成语和俗语有什么区别?”可以想象成语像西装革履的学者,俗语就像穿短裤的邻家大叔。比如“近朱者赤”是成语,“胳膊拧不过大腿”就是俗语。前者出自《后汉书》,后者直接来自市井智慧。
最近发现年轻人开始“玩坏”成语。比如把“无微不至”改成“5G未至”,既保留原音又加入时代元素。这种创新或许会让成语焕发新生,就像古琴与电子音乐的结合,看似违和却可能碰撞出火花。
有人困惑:“背成语有什么用?”试想工作中说“这个方案需要集思广益”,比说“大家多提建议”更有画面感。就像给文字装上翅膀,成语能让表达更轻盈。比如形容团队合作,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比平铺直叙更生动。
记得有位老师用“刻舟求剑”讲解思维定式,让我突然明白成语的现代价值。就像GPS定位,古人用成语给后人标注了无数人生坐标。现在遇到固执的朋友,用“削足适履”来劝解,往往比直接说教更有效。
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成语是河底的鹅卵石。它们可能被水流冲刷改变形状,但始终是支撑河床的重要存在。下次看到新潮的网络用语时,不妨想想这些创新也许正在孕育未来的“新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