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ǎo wǔ lǎo yǐ jí rén zhī lǎo
成语解释:老:敬爱。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英文翻译:Old me and old people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吾:[wú]1.我,我的:吾身。吾国。吾辈。2.姓。[yù]古同“御”,抵御。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及:1.达到:波及。普及。及格。目力所及。由表及里。将及十载。2.赶上:及时。及早。望尘莫及。3.比得上:论学习,我不及他。4.推及;顾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5.姓。6.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听起来文绉绉的,但它究竟想说什么?举个例子,小李每周给父母打电话,逢年过节一定回家探望,这算是“老吾老”。但有一天他发现邻居张奶奶独居,主动帮她买菜倒垃圾,这就是“及人之老”——把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延伸到了其他老人身上。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尊老爱幼”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于“推己及人”的逻辑。比如社区组织志愿者给空巢老人送餐,发起人王阿姨说:“我父母在外地,每次看到孤零零的老人就想到他们。”这种将心比心的行动,正是成语强调的“由近及远”的关怀逻辑。
现代社会节奏快,怎么实践这个理念?小陈的故事或许能启发我们。作为程序员,他开发了“智能药盒”提醒老人服药,起因是自家爷爷总忘记吃药。产品上市后,他特意保留基础版免费提供给低收入老人群体。这个案例说明,现代技术完全能成为传递传统美德的桥梁。
有人质疑:照顾自家老人都忙不过来,哪有余力管别人?其实就像接力赛,每个人多做一小步就能改变局面。社区刘医生定期为老人义诊,他说:“给王大妈量血压时,就像在给老家的母亲尽孝。”这种情感的延伸,让关怀不再是负担,而成为自然流露的善意。
观察身边会发现,那些真正践行这个理念的人往往活得通透。他们明白敬老不是任务清单,而是培养“看见他人”的视角。当我们在公交车上为陌生老人让座,在超市帮够不到货架的老人取物时,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更温暖的生活场域——这或许就是古老智慧给现代社会的礼物。
最后想说的是,这个成语不是道德枷锁,而是打开人际关系的钥匙。就像小区里自发形成的“代际读书会”,年轻人给老人读报,老人教年轻人包饺子,这种双向互动反而让“敬老”变得生动有趣。当我们不再把年龄看作鸿沟,关怀就会像溪水般自然流淌。